時間匆匆而過,一轉眼,就到了八一年了,許笛馬上要畢業了。
這幾年,張朝陽晉升了,工作依然很忙。
好在,他多數時間在京市,一個月,能回來一次兩次的。
錢奶奶身體還不錯,孩子也大了,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看顧。
吳姨一直在,工資待遇有所提高,她自己還在京市買了兩間房子,準備以後養老用。
許家爺爺奶奶也挺好的,許強在隊上給他們開了一家小賣部。
許爺爺許奶奶和許二嬸有了要忙的事情,精神頭也足。
許強不忙的時候,自己進貨送回去,忙的時候,許二叔自己進城上貨,用小客車帶回去。
七八十年代,小客車上麵,可以裝不少貨。
許強帶著許二叔把進貨的渠道跑明白了,其他的就容易多了。
許父和許母呢,沒什麼變化。
許母已經退休了,在家照顧許梅的兩個孩子,許大哥家的三個孩子,多數也是在爺爺奶奶家吃喝。
尤其平安,他住在奶奶家,因為家裡妹妹們長大了,不能和爸爸媽媽一起住了。
就這樣,許大嫂還不是很滿意,就覺得,許梅一個外嫁的女兒,占了娘家太多的便宜。
其他人過的都算順利,倒是馮麗萍,張母退休了,她往小兒子跑的更勤了,婆媳間的矛盾也增多了。
細數下來,這兩年,大事沒有多少,都是一些家長裡短,過日子,避免不了的。
六月初的京城,天氣還不算太熱,還不像幾十年以後,因為溫室效應,溫度那麼高。
早上吃完飯,許笛急著去學校。
暖暖她們三個在一個學校上學,加上隔壁何家的孩子,五六個孩子,一起上下學,大人不用擔心。
到了班級,劉雲已經在了。
“許笛,你申請留校了,怎麼樣,有希望嗎?”
“還不知道,要是看成績和綜合評分,應該希望。”
許笛這幾年,真的是努力學習了,綜合成績排名靠前,還自學了英語,拿到了相關的證書。
“也是,你成績一直不錯,還自學了外語。最重要的,你是京市戶口。”
劉雲想去報社,已經有眉目了。
恢複高考後的第一屆畢業生,去處都不會太差。
但是,這時候是包分配的,而且秉著從哪來回到哪裡去的原則,沒有出現人才大多數集中大城市的現象。
“微微呢,你想去哪,也留校嗎?”
“我沒申請留校,我的性格,不適合當老師。站在講台上講課,對我來說,有點負擔。
我想去出版社,那裡不用說太多話。”
這麼多年了,微微的性子還是那樣,不愛吱聲,不喜歡出頭。
隻有和圓圓她們幾個在一起的時候,她才能完全放下防備,嘰嘰喳喳的說個不停。
就因為這樣,這幾年,張家姑姑一家和許笛她們走的很近。
馬上畢業了,想要留下來的人不少,畢竟,京市,是國家的政治中心,也是數一數二的大城市。
尤其那些偏遠地區考過來的同學,她們大多數都有留下的心思。
所以,這時候,大夥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女同學,想通過結婚,留下來。男同學,也把目光掃向家裡條件好的女同學。
這段時間,每個學院都有這樣那樣的故事發生。真真假假,誰也說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