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國慶知道孫慶的家庭背景之後,覺得應該是機會來了。
隻要能和孫慶搞好關係,要想混出個名堂應該不難。
孫慶說,可以乾工程,若能找到銷路,就是一項能持續賺錢的生意。
隻可惜,在這路上賣磁帶,他還沒認識做這行的人。
李國慶覺得孫慶是一個重感情的人,跟著他一起有搞頭。
以前,戶口在何處,人就要定居在哪裡,如果經常走動,沒有糧票真的寸步難行。
而進到了八十年代,逐步取消了統購統銷。
加上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製,糧食有了剩餘,對票券的控製也不那麼緊張。
這就很方便到各地去做推銷。
生活條件好了,改善型住房在農村開始變多。
隻是,下崗村是貧困村。
如果村民增加收入的話,肯定也會修建房子。
等到那時,對磚塊的需求量肯定會增加。
成為萬元戶,應該不算難事。
現在,下崗村的農民收入確實太低了。
交完公糧之後,剩下的也沒多少。
加上還要麵對水災和旱災,真的算雪上加霜。
根本問題,還是要解決河壩的問題,否則連溫飽問題都難以滿足。
現在村裡的年輕人,很多因為娶不上媳婦,都在村裡瞎忙。
加上文化水平有限,也不敢出遠門。
一家人的收入和付出的勞動力不成正比,如果不找點事情來做,真的會越來越窮。
這天,趁著培訓班有兩天休息,李國慶收拾東西往家裡趕。
在縣裡的這十天裡,他賣磁帶賺了四十塊錢。
心裡記掛著建軍,雖然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但是總覺得跟孩子有緣。
這次回來,除了看孩子以外,他想把做竹籃子和簸箕的賺錢的方式宣傳出去。
肩上就扛著簸箕和籃子就回來了。
手扶拖拉機開在進村顛簸的路麵上,發動機的聲音有點大。
車頭的小煙囪還發出柴油燃燒出來的煙味。
村裡開手扶拖拉機的司機見到他笑著說道“國慶,你從城裡回來咋帶回這些東西,村裡不是有嗎?”
李國慶坐在車後,用手捂住鼻子和嘴巴,大聲喊道
“那不一樣的。”
“咋不一樣了?不都是用竹子做出來的嗎?難道是嵌金的不成?照我說,你是浪費錢。”司機笑嗬嗬地說道。
“叔,這怎麼能是浪費錢呢?這是樣品。”
“啥?樣品?”
司機顯然不知道什麼叫樣品,隻是覺得李國慶傻,從縣裡買回村裡本就有的東西。
見司機不知道,李國慶也就不繼續解釋。
用他的話來說,同頻道的人不用解釋,不在一根線上的,解釋也沒用。
李國慶的想法就是,讓村裡有這門手藝的人,以這兩個樣品為模版,做出大小一樣的編織品。
做到產品美觀統一,方便賣出好價錢。
司機見李國慶沒有回話,隻好笑著搖搖頭。
在搖搖晃晃的手扶拖拉機上,李國慶看著綠油油的一片,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鮮空氣。
這應該就是歌曲裡唱的那樣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幸福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
這首歌曲是他小時候,常聽外婆唱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