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的兩旁種植的很多的樹木和莊稼。
此時已入秋,樹葉已經泛黃。
微風襲來。
落下一片片黃色的樹葉。
李國慶覺得這個村子還是挺美的,非常的樸素。
沿著小路一直往前走,拐了一個彎就來到了河邊。
不遠處就是上次他跟王二嬸吵架的地方。
已經堆滿沙子和小石子。
看來許廠長的辦事效率還是挺高的。
才過去半個月,都已經有這麼大的進展了。
此時的老支書,正站在旁邊看著村民乾活。
雖然是由上級派人過來進行修建。
老支書,覺得應該要出一份力。
一是為了減輕負擔,二是為了團結村民。
這些來乾活的多數都是年輕力壯的人,多數都是村裡的。
那些年紀大的都是在大樹底下聊天。
昨天李國慶回來給他們帶了項目,現在都在大樹底下編簸箕和籃子去了。
老支書看到李國慶到來,連忙朝他揮了揮手叫喊道“國慶,你怎麼來了?”
李國慶連忙迎了上去說道“老支書,辛苦了。”
老支書笑著說道“隻要是為村裡麵乾活,我都覺得值。你看大夥兒這麼辛苦的忙活著,要不是我年紀大了,我也跟著下去一起忙。”
自從村裡要建河壩,上級來了不少人。
在村裡也開過幾次大會,在會上就怎麼發家致富也跟大夥說了。
隻是很多人對發家致富沒有什麼概念,都是應付式的。
他們覺得沒有領到手的錢都不是錢。
這也是多年來因為窮習慣了,比較看重眼前的利益。
當上級領導來說,要團結學習新的種植養殖技術的時候。
村裡人說學這種東西太麻煩,記的東西太多,不想去記,還是想按照老一輩的方法來進行種植莊稼。
這也不能夠怪村裡,因為大多數的人都沒受過良好的教育,要看也看不懂,聽課也記不住。
這給老支書管理上帶來了非常大的阻礙。
就像現在在河壩上修建,也是老支書挨家挨戶的做思想工作,他們才來的。
這也是曆史留下來的問題,當初搞集體經濟的時候,他們就是出工不出力,沒有什麼集體觀念。
李國慶看著他們在忙,他也跟著挽起袖子和褲子,想參加到勞動中。
被老支書阻止,“國慶,你是一個拿筆的讀書人,不能像我們一樣拿著鏟子在這裡乾活。”
李國慶笑道“說什麼拿筆不拿筆的,還不都是勞動人民,我願意跟大夥一起勞動。”
在一旁鏟沙子的男子聽到李國慶這麼說,誇讚道“喲!國慶現在都有這麼大的覺悟了,看來到縣裡可學到不少東西呀!”
老支書對李國慶點點頭道“看到沒,國慶,你變化真的很大了。”
李國慶不好意思地說道“啥變化不變化的,不就是為了掙錢嗎?”
老支書問道“我聽說,昨天你要跟他們收簸箕和籃子,是真的?”
李國慶點頭,“是的沒錯。以後村裡麵有誰願意編簸箕籃子的,我李國慶全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