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孫慶來過之後,李國慶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談。
不想把對未來的規劃,過多地展現出來。
關於承包大發磚廠的事情,他有了解過。
大發磚廠有三個合夥人,除了張國巒外,另外兩個一個叫張大強,一個叫李有發。
這個磚廠的廠名就從這兩人的名字中來。
大發磚廠改製後,隻有他們兩個合夥人。
因為這個張國巒在縣裡有點關係,為了能更好發展,中途兩個合夥人就讓他加了進來。
本來一開始,三個人的理念是一致的。
後來張國巒接受進步思想,尋求另外一條發展道路。
而李有發覺得不能夠太冒險,如果有政策上的變化,就沒辦法繼續發展。
可是張國巒卻不這麼認為,他看著磚廠業務量大減,心裡十分著急,可是他一個人說不過另外兩個。
為此,他才提出承包出去,度過這一段轉型期後再決定。
可是,這兩個人還是持反對意見。
特彆是李有發,他覺得這麼多年的廠,承包給一個外人,萬一把廠裡的品牌搞砸了,以後接手回來可就麻煩了。
在這個年代,有這種想法非常正常。
李國慶也聽張國巒和許廠長說起,所以才決定分彆找他們談話。
張國巒這邊對於磚廠外包的事情,沒有什麼意見。
最難搞的就是那個叫李有發的,他是一個十足的老頑固,總覺得自己是對的。
當初在搞大生產時期,這個磚廠也是他提議建的。
在他眼裡,大發磚廠就像是他的孩子一樣,怎麼可能讓彆人接手?
在飯店裡,李國慶從這些來吃飯的顧客口中,對李有發有了一些了解。
李有發雖然是一個思想頑固,但是僅限於對張國巒。
最近,隻要張國巒同意的事情,他都反對。
這其實也源自於,張國巒的高調做事風格。
他在外經常說自己是大發磚廠的廠長,特彆是在跑業務的時候,都在說自己多能乾。
他這樣做,讓本來對他有意見的李有發心有不服,但是無能為力,隻能生悶氣。
張國巒的業務能力水平非常強,廠裡麵80的業務都是他跑回來的。
本來大發磚廠的業務就不如宏發磚廠的業務。
如果把張國巒從合夥人踢出去,對於廠的發展並不是一件好事。
雖然李有發有著個人的想法,但是在大局麵前,他不得不低頭。
不過這個低頭隻是表麵上的低頭,他內心其實是不服氣的。
而另外一個合夥人張大強,他和李有發之間的關係還算是挺好的。
每次三個合夥人開會的時候,他都持中立態度,兩邊都不得罪。
因為他們兩家的大部分收入來自於大發磚廠。
而張國巒卻能在與宏發磚廠競爭中,跑下這麼多的業務量,做為一個中立人,他隻是看著李有發和張國巒相鬥,並不發表任何意見。
但是如果張國巒和李有發都同意的情況,他也會跟著同意。
正是因為有張大強在中間,才沒讓大發磚廠陷入更大的危機。
知道這些消息的李國慶,決定先拜訪李有發。
他沒見過李有發,不過據說這個李有發有個愛好就是喜歡去釣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