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頭灑掃丫鬟明月,耳朵尖得很,一下子就捕捉到了門口傳來的動靜。她心裡嘀咕著“莫不是有什麼客人來了?”於是趕忙放下手中的掃帚,一路小跑著奔向大門。
待她打開那扇厚重的朱紅色大門時,映入眼簾的是兩個身著樸素麻衣的男子,其中一個年紀較大些,另一個則較為年輕。兩人的衣著雖然簡樸,但卻整潔乾淨。
不遠處還有兩個小夥用牛車拖了幾個梳妝台,她立馬反應過來是木匠鋪子的人來送家具來了。
陳木匠禮貌的跟明月道:“小姑娘,老朽是城西木匠鋪子的陳木匠,今日特攜犬子前來拜見蘇少爺”。
得知是熟人之後,明月臉上露出一絲微笑,輕聲說道“既然如此,請您跟奴婢來吧。”說罷,她便轉過身去,準備走在前麵為其引路。
此時,站在後方的陳大虎朝著牛車旁邊的兩名學徒揮了揮手,同時用眼神向他們示意將那三座精美的梳妝台搬進院子裡。
等到三人一同跨過垂花門,來到花廳之外時,明月停下腳步,轉身麵向陳家父子二人,開口說道“二位客人,請稍等片刻,奴婢需要先去向少爺稟報一聲。”
聽到這話,陳大虎連忙點頭應道“好嘞,老朽就在這兒等著便是。”
隨後,明月走進屋內,對著正在廳內交談的蘇鈺和他母親稟報道“夫人、少爺,木匠坊的陳木匠帶著他兒子過來拜見了。”
蘇母微微頷首,表示知曉,接著看向蘇鈺說道“鈺兒,你看如何安排?”
蘇鈺毫不遲疑回答道“讓他們進來吧。”
得到應允後,明月再次走出房門,對著門口等候的陳木匠父子說道“兩位請進吧。”說完,她側身讓開道路,引領著他們進入大廳。
值得著重強調的一點在於,此朝之風貌迥異於蘇鈺往昔熟知的諸多朝代。在此處,並未如彆處那般對女子與陌生男子接觸有著嚴苛至極的限製。
隻要身旁有親屬相伴,這般情形便不會被視作失儀之舉,亦無須刻意躲避。興許恰是由於如此相對開明豁達的社會風尚,方令眾人之間的往來交流更顯質樸無華、隨性自在些許。
且說那陳木匠與陳大虎二人,顯然絕非首次涉足富貴之家的門庭,對於此間種種繁文縟節、禮儀規範自是了然於心。
故而當他倆邁入寬敞宏偉的大廳之際,未有絲毫遲疑,徑直向著端坐於上方的蘇鈺及其母親恭恭敬敬地深施一禮。
緊接著,隻聞得一道略顯滄桑的嗓音響起“拜見夫人,拜見蘇公子,老朽今日領著犬子貿然登門造訪,還望蘇公子多多海涵呐!”這話語之中,滿含著誠懇與敬畏。
蘇鈺看著發絲微白的陳木匠,和善的笑道“陳伯您來的正好,今日您不來,在下也打算上門找您的”。
陳木匠聽聞,蒼老滿是皺紋的臉上溢滿了笑容。“蘇公子是想問那個叫作牙刷的事吧”。
“是的,可做好了?"蘇鈺忙問。
一旁的陳大虎,連忙搶著答道:“我父親放下了其他的活計,一心一意的研究這個牙刷,連帶著梳妝台也一並給公子帶過來了。”
說話間,那外麵的學徒就把三個梳妝台抬了進來,放置在了花廳外邊。
蘇鈺見狀,起身去瞧外邊的梳妝台,這次的梳妝台跟上次的又大不一樣,花紋又略作了改進,顯然是用了心的。
蘇鈺十分滿意的點點頭。對著一起出來的父子倆讚歎道“很不錯,做工精細,花紋又彆出心裁"。
蘇鈺對於做事認真的人毫不讚毫不吝嗇自己的讚揚。
他問陳木匠“陳伯,三個梳妝台一起多少銀子啊?”。
陳木匠恭敬回複道:“一起是十五兩銀子”。
蘇鈺吩咐身後的謝安“給陳伯二十兩銀子",意思是多的是打賞。
陳木匠連忙擺擺手,衝蘇鈺說道“老老朽今天是來跟蘇公子談一筆生意的,不是來要打賞的”。
“生意?,難道是那個牙刷的事?"蘇玉問道。
陳木匠連忙應是,並且補充說道"這梳妝台就當老朽送公子的,承蒙公子看得起老夫這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