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娃子年方十二,呆頭呆腦,打小沒了爹娘。
大哥在他出生不久便被朝廷抓去當了壯丁,一去十二年了無音訊。
隻剩下當時才不過七八歲的二哥許二壯帶著剛出生不久的呆娃,在這溪口村中一戶一戶地敲門乞食,同野狗爭半塊饅頭,好不容易才活了下來。
好在後來二哥和村裡唯一的獵戶羅老歪學了點打獵的手段,才漸漸的不再為吃喝發愁了。
或許是小時候挨餓挨得多了,又沒有喝過什麼母乳,導致呆娃長大後總是呆頭呆腦的,反應常常慢彆人半拍。
於是村裡一起玩的小孩便給他取了個外號叫呆娃。
當年呆娃爹娘都走得倉促,根本沒來得及給呆娃取名,二哥也不識字。
時間一長,呆娃這個外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他的名字。
不過呆娃自己倒也沒覺得這個名字有啥不好的。
畢竟村裡其他的小夥伴們的外號也沒比他好到哪去。
什麼二楞子,二狗子,王鐵柱啥的,應有儘有。
翌日,二哥起了個大早就出門了,他今天約好了和羅老歪一起去獵熊。
而呆娃因為年齡還小的緣故,無法跟隨二哥他們一起外出打獵。
他今天的任務是去溪口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撿柴火。
二哥出門以後,呆娃照例打掃了一下家裡的衛生。
喂完了關在後院的雞鴨,還洗完了所有的衣服,一直忙到日上三竿,他才背著柴簍出了門。
呆娃要去的小山名叫鷓鴣山,山上密密麻麻的山林連成一片,一眼望不到頭。
他出了村口走了不到半個時辰,就到了山腳下。
上山的道路是一條蜿蜒的青石台階,順著台階往上走,大約走一炷香的時間,就進入到了一片山林之中,附近的村民時常到這邊來撿柴火。
撿柴火對於呆娃而言其實並不是什麼苦差事。
他在山林裡來來回回轉了約有一個多時辰,柴火沒撿到多少,倒是野果,樹莓之類的東西摘了不少,嘴裡從來沒消停過。
偶爾路過幾棵栗子樹的時候還能撿幾顆栗子剝了吃,就是要當心外麵的刺,紮一下可疼。
就這樣兜兜轉轉走走停停的,又過了大半個時辰。
呆娃停下來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估摸著到了該吃午飯的時候了,於是便停下來找了塊大石頭一屁股坐下。
卸下背在身後的柴簍子。
然後從懷裡掏出來兩個窩頭啃了起來。
窩頭是呆娃每次出來撿柴火的必備乾糧。
二哥做的窩窩頭軟糯香甜,就是吃起來有些容易嘴乾。
好在呆娃知道這附近有一條清澈透亮的小溪,每次呆娃吃了午飯都會去那條小溪邊上喝兩口山泉水。
呆娃一邊吃著,一邊打量著四周,這鷓鴣山上的凶猛野獸雖說早已被這附近的獵人們清掃一空了,但是偶爾還是會有些類似狐狸或者兔子之類的小型野獸出沒。
要是運氣好能抓兩隻回家,它們身上的皮毛拿去槐溪鎮上又能換好幾文錢,到時候就能給二哥多買點酒喝了。
正想著,一抹十分紮眼的火紅色突然從呆娃眼前掠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