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地思考了片刻,林向安便在草稿紙上,將想法匆匆寫了下來。
天命者,天賦之性也;性者,人之本也。《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此三者,乃儒家學說之根本,涵義深遠,理致高遠
待寫完後,林向安又仔細看了幾遍,修修改改,調整了部分內容,又重複看了幾遍,確定沒問題了。
中途有監考官員走來走去,確保考生沒有作弊行為。
差不多過了一個時辰後,官吏舉著第二道考題的牌子,在場內四處走動。
依舊是一道四書題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
這是選自《大學》,第一章開篇,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這段話闡述了個人修養、道德提升與社會治理之間的關係。
首先,指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大目標,強調修身養性是實現良好社會秩序的基礎。
要達到這一理想,人必須“知止”——明確目標,之後才能穩固心誌,逐步達到心靜神安、思慮周全,最終掌握真知和行動的準則。
其次,“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指出,做事必須分清主次和順序,循序漸進,方能接近道理。
整段強調修養和治理都是從內而外、由己及人的過程,個人品行的完善是治國平天下的根基,反映了古代儒家從內心修養到社會理想的價值觀。
大致就是通過學習探究世界中的道理,人能夠提升自我品德,從而影響家庭和社會,最終達到“至善”這一理想的秩序與和諧狀態。
這種思想體係層次分明、漸進有序,既是個人修行的路線圖,也是社會治理的原則。
看樣子這次出考題的人,不僅考察考生的文化,還想看看他們的思想領悟。
冷靜思考了將近半炷香的時間,林向安這才開始在草稿上動筆。
夫知止者,知其所當止也。《大學》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此言人之修身,必先知其所止,而後心有所定,心定則神靜,神靜則身安。此乃修身之要道,治國之大綱也
天氣越來越熱,尤其是午後,最是難熬,汗水時不時滴落下來。
條條框框規定,雖說束縛人的思想,但人工審核這麼多考卷,以及各地教育水平差異大,有富家權貴子弟,也有貧寒農家子,若沒有一個標準,談何公平。
正如現代應試教育,死記硬背,經常被吐槽死板,束縛孩童的思想。但對那些山村偏遠的孩子,資源匱乏,這種方式對他們來說,給予了相應的公平。
事有兩麵,無法儘善儘美,隻能最大限度公平。
即便這樣約束,依舊能人輩出,隻能說有天賦的人不會被形式框住。
最後一道五言六韻試詩題,題目白璧無瑕。
因為漢字的韻有多種說法,為了統一采用朝廷規定的押韻,在領取答題紙的時候,考生還可以領取一本稱為“詩韻”的小冊子,作為指定的參考書。
五言六韻試,即六句五言律詩,通常押平聲韻。每兩句為一聯,中間兩聯要求對仗。
整體結構類似
第一、二句成一聯,不必對仗。
第三、四句對仗聯。
第五、六句為總結,不必對仗。
講究押平聲韻,隔句押韻。
有一定的格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聲聲音平直。仄聲聲音轉折。)
按照這個格式,寫出三聯。
平仄的交錯運用,能使詩句具有節奏感和抑揚頓挫之美。
做詩也不是苦思冥想,多是有感而發,對於生活和自然的領悟。
那些流傳千古的詩詞,往往是一種寫實意境。
若有天看到類似的場景,才恍然大悟,那些詩句的寫實,以及精簡之美。
林向安翻了一下小冊子,找了一下靈感,便開始寫詩。
白璧高山產,清光映遠沙。
德重懷真玉,心純照淺霞。
何須求外飾,內潤自無瑕。
韻腳用沙、霞、瑕,三處押平聲韻。然後用了德性比作真玉,純淨如霞光。
寫完後,林向安默默讀了幾遍,感覺還湊合。
下午未時,有官吏發出“快謄真”的指令,提醒學子時間有限,該謄寫考題了。
草稿都打好後,林向安在謄寫的時候,格外小心。
時不時用衣服擦拭額頭的汗,手心都是汗,林向安寧可慢一些,也不敢大意。
比起上次府試答題的速度,慢了不少。
途中就喝了幾口水,吃了點饅頭,進來時饅頭提前弄碎了。
長時間一個姿勢,身體很僵硬,便抽空站起來,適當拉伸了一會,活動手腕,醒醒腦子。
在申時,官吏會發出“快交卷”的指令,提醒考生快點交卷。
聽到這聲指令,林向安抓緊繼續謄寫。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這時已經有考生提交考卷,待考官收好後,考生便可從官吏處領取出門證,也就是一根竹簽。
出小門時將竹簽投入籃筐中,一旦出了小門就不許返回座位。
考場官吏會不斷清點答卷和竹簽的數目,確保兩者數量一致。
出小門者達到五十人左右,才能開放大門出場。
第一批出場大約在申時,同時會鳴放三發空炮。
聽到動靜,林向安便明白有人已經出去了,依舊有條不紊地謄寫,等謄寫好,又仔細檢查了一遍,等墨跡完全乾了,這才將答題紙上填寫自己姓名的帖紙揭下來。
這張貼紙,被稱為浮票”或“浮箋”,貼紙與答卷封麵接合處按有三個印章。作為日後的證據,自己保存,答卷上隻能寫座位號碼。
日後成績發表時,合格者通過提交浮票證明是合格者本人。
將答題紙和打草稿的草案用紙一起提交給考官,待對方收好後,林向安這才拿著竹簽,從小門出去。
人很快湊齊,便出了考場。
出來後,林向安才發現後背都汗濕了,黏糊糊的。
林遠、王和信正在外麵等著,見他出來,朝他拚命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