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風雲變幻、諸侯紛爭的春秋戰國時期,一個注定要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誕生了,他就是墨子,名翟。關於墨子的出身,世間說法不一。有人說他是貴族之後,乃孤竹君的後人,那古老的墨胎氏便是他姓氏的源頭;也有人講他是貧賤出身,常自稱“賤人”“鄙人”,精通手工技藝,是城市手工業行會師傅的階層,後來脫離勞動,上升為“士”。至於他的出生地,宋國、楚國、魯國各有說法,莫衷一是。
早年的墨子多在魯國生活,魯國濃厚的文化氛圍,尤其是儒家學說,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潛心學習周禮,鑽研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然而,隨著對學問和社會的深入思考,他漸漸對儒家煩瑣的禮製感到厭倦。那些複雜的儀式、等級分明的規定,在墨子看來,似乎並不能真正解決社會的種種問題。於是,他開始踏上自己的思想探索之路,廣泛吸收各種不同的文化和思想,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墨家學說。
當時的天下,戰火紛飛,各國之間為了領土、利益不斷發動戰爭。墨子看著百姓在戰火中流離失所,心中滿是悲憫與憂慮。他深知,戰爭是災難的根源,隻會給人們帶來無儘的痛苦和損失。於是,他毅然決定挺身而出,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去阻止那些不義的戰爭。
有一天,墨子聽聞大匠公輸般為楚國造了雲梯,楚國即將用這可怕的器械攻打宋國。墨子心急如焚,他明白,一旦戰爭爆發,宋國的百姓將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沒有絲毫猶豫,立刻從魯國出發,日夜兼程,奔赴楚國。這一路,艱辛無比,鞋子磨破了,腳也受傷了,他便撕下衣裳裹住雙腳,繼續前行。經過十日十夜的艱苦跋涉,他終於抵達了楚國的國都郢都。
墨子顧不上疲憊,立刻去見公輸般。他見到公輸般後,先是假稱欲獻千金請其幫自己殺侮辱自己的人。公輸般一聽,頓時變了臉色,說道“我乃義人,從不殺人。”墨子等的就是這句話,他立刻嚴肅起來,說道“你既然義不殺人,如今卻為楚國造雲梯,助其攻打宋國,宋國何罪之有?楚國土地有餘,百姓卻不足,犧牲不足的百姓去爭奪多餘的土地,這絕非明智之舉;宋國無罪卻要遭受攻打,這談不上仁愛;你明知這一切卻不勸阻,稱不上忠誠;勸阻了卻沒有成功,也不能算剛強。”公輸般被墨子說得啞口無言,但他無奈地表示,此事已經告知楚王,無法取消了。
墨子沒有氣餒,他讓公輸般替他引見楚王。見到楚王,墨子沒有直接提及戰爭,而是問道“於今有人,舍其文軒,鄰有一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梁肉,鄰有糟糠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也?”楚王不假思索地回答“若然也,必有狂疾。”墨子見楚王上鉤,便將話題引到楚國攻宋上“楚有雲夢之麋鹿,江漢之魚龜,為天下富,宋無雉兔鮒魚,猶梁肉與糟糠也。楚有杞梓豫章,宋無數丈之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大王卻要攻打宋國,這與那有狂疾之人的行為有何不同?”楚王聽後,心中有所觸動,但他仍說道“善哉,然公輸盤已為雲梯,謂必取宋。”
於是,墨子請求與公輸般進行一場模擬攻城演練。他解下衣帶作城牆,讓公輸般用筷子作攻城器械。公輸般使出渾身解數,不斷變換攻城之法,然而墨子卻九次成功抵禦了他的進攻。公輸般的攻城器械用儘了,而墨子的防守之策卻還綽綽有餘。公輸般心中不服,他說道“吾知所以攻子矣,吾不言。”墨子微微一笑,回應道“吾知子所以攻我,我亦不言。”
楚王見此,十分疑惑,忙問其故。墨子嚴肅地說“公輸之意,不過殺臣,謂宋莫能守耳。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早已操臣守禦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楚王聽後,心中大驚,他深知即便殺了墨子,也無法輕易攻下宋國。權衡再三,楚王最終決定取消攻打宋國的計劃。
墨子成功阻止了楚國攻宋,然而他在歸途中卻遭遇了一件令人心寒的事。當他經過宋國時,天下起了雨,他想到閭門去避雨,可守門之人卻不接納他。墨子望著那緊閉的門,心中沒有怨恨,他隻是輕輕歎了口氣,繼續踏上自己的旅程。
此後,墨子繼續遊曆各國,傳播自己的學說。他來到齊國,收了不少齊人弟子。當時齊國企圖攻打魯國,墨子心急如焚,他深知戰爭一旦爆發,兩國百姓都將生靈塗炭。於是,他立刻前去遊說齊大王。見到齊大王後,墨子言辭懇切地說“大王,戰爭隻會帶來無儘的災難。並國覆軍,賊殺百姓,最終誰將承受這不祥的後果呢?齊國和魯國,本是相鄰的國家,為何不能和平共處,非要兵戎相見呢?”齊大王聽了墨子的話,心中有所動搖,但他並沒有完全打消攻魯的念頭。
墨子見此,又派弟子勝綽到齊將項子牛手下做事,希望能通過勝綽影響項子牛,阻止戰爭。同時,他親自去見項子牛,指責他伐魯是“齊之大過”。然而,項子牛卻不聽墨子的勸告,三次攻打魯國,勝綽也都隨之前往。墨子得知此事後,十分憤怒,他認為勝綽沒有堅守墨家的道義,沒有節操。於是,他讓弟子高孫子去麵見項子牛,請求他將勝綽辭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墨子在遊齊之後,又重遊楚國,客居楚國魯陽。在魯陽,他多次向魯陽文君宣揚“非攻”的思想。有一次,他對魯陽文君說“大國侵略小國,就如同小孩騎竹馬一般,看似有趣,實則最終會讓自己疲憊不堪。戰爭隻會讓雙方都遭受損失,沒有真正的贏家。”魯陽文君聽後,若有所思。
後來,魯陽文君兩次計劃攻打鄭國,墨子都趕來勸導他放棄戰爭的意圖。第一次,墨子以“偷竊”來形容魯陽文君攻打鄭國的舉動,他說“您攻打鄭國,就像一個人看到鄰居家有好東西,就想去偷竊一樣,這是不道德的行為。”魯陽文君聽後,感到有些羞愧,但他心中仍有疑慮。第二次,魯陽文君又想攻打鄭國,他認為鄭人殺了自己的國君,他攻打鄭國是幫助上天懲罰鄭國。墨子聽後,耐心地解釋道“如果一個人的兒子不學好,他用竹板打兒子是為了教育他。但如果鄰居也拿著木棍來打他兒子,還說是順從父親的意思來懲罰兒子,這不是很荒謬嗎?”魯陽文君聽了墨子的話,終於明白了戰爭的荒謬和無意義,他放棄了攻打鄭國的計劃。
在傳播學說的過程中,墨子也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的思想。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命”“非樂”“天誌”“明鬼”等十大主張,這些主張涵蓋了倫理道德、政治、軍事、經濟、教育等多個方麵,形成了一個完整而獨特的思想體係。
墨子的倫理道德思想以“兼愛”為核心,他主張無等差的愛一切人,認為如果人人都能平等相愛,社會就會變得和諧美好。他將“兼愛”原則展開為“兼相愛,交相利”,強調愛人應以利人為內容和目的。在道德評價上,他提出了“誌”與“功”兩個概念,認為考察一個人要將動機與效果結合起來。
在政治思想方麵,墨子主張“尚同”和“尚賢”。“尚同”要求人們與上級政長保持思想、言行等方麵的完全一致,以避免社會混亂;“尚賢”則強調任用“賢良之士”,認為賢才是國家的珍寶,是政權的輔佐。
墨子的軍事思想以“非攻”為核心,他堅決反對侵略戰爭,認為戰爭是災難的根源。但他並不反對一切戰爭,他將戰爭分為“誅”與“攻”兩類,認為伐“有罪之國”是正義的戰爭,而伐“無罪之國”則是非正義的戰爭。他還提倡“救守”,主張對被侵略的弱小國家進行支援,同時也注重小國自身的守禦,提出了一套以守城為中心的防禦作戰理論。
在經濟思想上,墨子主張“節用”,反對浪費,認為天下百工的生產隻要能滿足民用就可以停止,在衣食住行方麵也應保持簡樸。他還提出了節葬、非樂的主張,認為厚葬和追求音樂享受是對物質財富的浪費。同時,他十分注重農業生產,提出了一係列保障和推動農業發展的方法,如強力從事生產、開墾荒地、合理分工等。
墨子的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賢士”“兼士”和“義士”,他的教學內容包括思想道德教育、談辨、說書、從事等多個方麵。他的教育原則強調主動性、實踐性和量力性,注重因材施教和動手實驗。
在認識論方麵,墨子重視實踐對知識的檢驗作用,他把知識的來源分為“聞知”“說知”“親知”三類,將知識從內容上分為“名”“實”“合”“為”四類,並提出了檢驗知識真偽的“三表法”。他還認為人可以通過“五官”獲得感性認識,當某項技能熟練後,可用“心”來辨析察識見聞之知,使認識上升到理性階段。
墨子的邏輯思想是中國哲學史上最早的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的邏輯理論。他明確了“辨”的目的與作用,列舉了“辨”的四項原則和七種方法,對中國古代邏輯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墨子還是一個有神論者,他主張“天誌”和“明鬼”,認為天是有人格和意誌的至高神,人們必須服從上天的意誌,而鬼神是天的輔佐,具有賞善罰惡的能力。同時,他又否定“宿命”的存在,提出“非命”說,鼓勵人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在自然科學方麵,墨子也有著卓越的見解。他建立了關於時間和空間的理論,認為時間和空間對於整體來說是無限的,對於部分來說是有限的,整個連續不斷的時間和空間是由不可再分的時間元“始”和空間元“端”所組成的。他反對老子的“有生於無”的思想,認為萬物始於“有”,物質的性質是依附於物體的客觀而存在的,人的認知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的反映。他還將時間與空間與物體運動聯係起來,論述了運動中的物體與其影子之間的關係,對數學、光學、力學等領域也有深入的研究,給出了點、線、麵、體、圓、圓心、矩形、平行等的定義或界說,探討了光與影的關係、小孔成像、光的反射、球麵鏡成像原理、凹鏡成像、凸鏡成像等光學現象,以及力的定義、物體重心、力的平衡及有關杠杆、桔槔等器械的力學知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隨著墨子學說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被他的思想所吸引,聚集在他的門下,形成了一個有綱領、有組織、有紀律的社會團體組織——墨家學派。墨家成員身穿布衣,以自苦為榮,他們不僅有知識和專業技能,還隨時準備為興利除害而獻身。墨子作為墨家學派的領袖,被弟子們尊稱為“巨子”。
在墨子的組織下,墨家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其徒屬遍布天下,墨學也成為當時與儒學並列的“顯學”。按照墨家的規定,被派往各國做官的墨者,必須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時寧可去職。做官的墨者還要向團體捐獻俸祿,做到“有財相分”。墨家紀律嚴明,“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墨者對“巨子”的命令必須絕對服從。
然而,墨子的學說並非一帆風順地被人們接受。儒家學派的孟子就曾激烈地攻擊墨子,他說“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孟子認為墨子的“兼愛”主張否定了父子之間的親情和君臣之間的等級關係,是違背人倫道德的。荀子也對墨子的學說提出了批評,他認為墨子尚功利、重節儉、主兼愛僈差等的主張毫無可取之處,是貧國亂世之學。
麵對這些批評和質疑,墨子並沒有退縮。他堅信自己的學說能夠拯救這個混亂的世界,他繼續四處奔走,傳播自己的思想,與其他學派進行辯論。他的辯論充滿智慧和邏輯,常常讓對手無言以對。
時光荏苒,墨子漸漸老去。當他年八十有二時,他看著這個依然動蕩不安的世界,心中感慨萬千。他長歎道“世事已可知,榮位非常保,將委流俗,以從赤鬆子遊耳。”於是,他決定離開塵世的喧囂,入周狄山,精思道法,想像神仙。
在周狄山中,墨子過著寧靜的生活。他每天沉浸在對道法的思考中,尋求著心靈的解脫和升華。然而,他的寧靜生活並沒有持續太久。有一天,他忽然聽到左右山間有誦書聲,夜晚睡覺時,又有人來用衣覆足。墨子感到十分好奇,於是他決定暗中觀察。終於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個神秘的人。墨子立刻起身,向那人問道“君豈非山嶽之靈氣乎,將度世之神仙乎?願且少留,誨以道要。”
神人見墨子誠懇,便說道“知子有誌好道,故來相候。子欲何求?”墨子回答道“願得長生,與天地相畢耳。”神人聽後,便授以素書,朱英丸方,道靈教戒,五行變化,凡二十五篇。他告訴墨子“子有仙骨,又聰明,得此便成,不複須師。”墨子拜受後,按照神人所授之法修煉,果然獲得了驗證。他將這些方法的要點撰集起來,寫成了《五行記》。從此,墨子成為了地仙,隱居起來,以避開戰國的紛爭。
然而,墨子的傳說並沒有就此結束。到了漢武帝時,漢武帝聽聞墨子的大名,對他十分敬仰。於是,他派遣使者楊違,帶著束帛加璧,前往聘請墨子出山。但墨子早已看淡了塵世的功名利祿,他拒絕了漢武帝的邀請。據說,當時見過墨子的人都驚歎於他的容貌,雖曆經歲月,卻常如五十許人。此後,墨子繼續周遊五嶽,他的身影在名山大川中時隱時現,成為了人們口中傳頌的傳奇。
喜歡古代奇事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古代奇事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