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教的神仙譜係中,呂洞賓是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原名呂岩,字洞賓,道號純陽子,世人尊稱純陽真人、呂祖。未成仙時,他是唐代河中府(今山西永濟)人,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飽讀詩書,心懷壯誌,渴望在科舉中嶄露頭角,光耀門楣。
唐武宗會昌年間,呂洞賓兩次進京趕考,卻都名落孫山。但他並未放棄,再次踏上了赴京趕考的道路。一天,他在途中的客店住宿,等待店家煮黃粱米飯。這時,一位氣宇不凡的仙人出現在他麵前,此人正是八仙中的漢鐘離鐘離權。
鐘離權見呂洞賓頗有仙緣,便有意點化他。他施展仙法,讓呂洞賓進入了一個奇妙的夢境。在夢中,呂洞賓經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儘享榮華富貴,娶得名門美眷,高中進士頭名,一路官運亨通,直至位極人臣,還子孫滿堂。然而,就在他沉浸在這虛幻的人生巔峰時,突然從夢中驚醒,此時店中的黃粱米飯竟還未煮熟。
這黃粱一夢,讓呂洞賓大徹大悟,他意識到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雲煙,人生還有更高的追求。於是,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科舉之路,跟隨鐘離權前往終南山修道。在終南山的清幽山林中,呂洞賓潛心修行,曆經無數個日夜的艱苦修煉,終於得道成仙,成為了道教中備受尊崇的神仙。
成仙後的呂洞賓,心中始終懷揣著慈悲濟世的宏願。一天,他向師父鐘離權請教“弟子蒙師父度離凡間,超脫生死,能夠長生不老。但我們道門的輪回到底有沒有儘頭呢?”
鐘離權回答道“怎麼沒有儘頭呢?從天地初開算起,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一小劫,那時,一切聖賢都將消失;二十五萬九千二百年為一大劫,那時,儒教就要消失;三十八萬八千八百年為一阿修劫,那時,我們道教就要消失;七十七萬七千七百年為一襄劫,那時,佛教就要消失。所有這些,就是所謂劫數。”
呂洞賓又問“師父,茫茫人世,高低闊遠,南北東西,有沒有儘頭呢?”
鐘離權答“怎麼沒有儘頭呢?就拿中原來說吧,東至日出,西至日落,南至南蠻,北至幽燕。兩輪日月,一合乾坤,這就是中原之地。”
洞賓接著問“整個世上,人煙占多少呢?”
鐘離權說“世上三分是山,六分是水,人煙隻占一分。”
洞賓再問“自從師父成道,到如今有多少年了?”
鐘離權說“我在漢朝時成道,經曆了漢朝四百零七年、晉朝一百五十七年、唐朝二百八十八年,如今,宋朝又已經過去了三百一十七年。這樣算來,已有一千一百多年了。”
洞賓最後問“這一千一百多年間,師父度了多少人得道成仙?”
鐘離權說“隻度了你一個人。”
呂洞賓聽後,心中湧起一股豪情,說道“為什麼隻度得弟子一人呢?是不是我們道門不肯慈悲,不願普度眾生?師父若給弟子三年時間,隻在中原之地,就可以度三千多人,使我們道家興旺起來。”
鐘離權哈哈大笑,說道“徒弟住口!世間眾生,不忠者多,不孝者廣。不仁不義的眾生,怎麼可能做神仙?我給你三年時間,隻要你能夠找到一個回來,也是你的功勞。”
呂洞賓大喜,當即表示要下山度人。鐘離權卻攔住他,說“不要急,不要急!你現在還不能去。我有法寶,還沒傳授給你。”說著,他讓道童取降魔太阿神光寶劍來。
不一會兒,道童便取來了寶劍。鐘離權對洞賓說“這劍是我師父東華帝君傳給我的,我現在就傳給你。”
呂洞賓雙膝跪下,恭敬地說道“謹領師父法旨。”
鐘離權說“這劍能飛取人頭。隻要你說出那人的姓名和住址,然後念一遍咒語,這劍就會化作青龍,飛去割掉那人的頭,並把頭銜回來。”說罷,他又教給洞賓讓劍飛去和飛回的咒語。
洞賓一一記了下來,把劍背在身上,再次向師父辭行。鐘離權還是擺擺手說“不要急,不要急!你要下山的話,得答應我三件事,才能去。”
呂洞賓問道“哪三件事?”
鐘離權說“第一件,到中原之地,不能找和尚鬨事,你答應嗎?”
洞賓回答“答應。”
鐘離權又說“第二件,你拿了寶劍離去,一定要拿著它回來,不能丟掉了。你答應嗎?”
洞賓點了點頭。
鐘離又說“第三件,我隻給你三年時間,期限到了,就得回來。以上三件,若有違反,我就把你斬首滅形,你答應嗎?”
呂洞賓回答“答應。”
鐘離權見他一一答應,才高興地說“既然如此,你就可以下山去了!”
洞賓更加高興,說道“承蒙師父傳法,弟子都謹記在心。如今辭彆師父,弟子這就下山度人去了!”
鐘離權嗬嗬大笑,說道“我弟,你去三年,度了人你回來,度不了人,你也要回來,不要超過期限;不要丟了寶劍;不要找和尚鬨事。快去快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呂洞賓連聲答應,乘了一朵雲,便向中原而去。
呂洞賓按落雲頭,來到中原之地,開始尋找有緣得道的人。他四處奔波,不辭辛勞,然而整整一年過去了,卻連一個合適的人都沒有找到。
這天,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想起師父曾經說過,在太虛頂上觀看,如果出現紫氣的地方,就會有諸侯五霸在那裡;如果出現黑氣的地方,就會有山妖水怪在那裡;如果出現青氣的地方,就會有得道成仙的人在那裡。於是,他走到一個僻靜無人的地方,喝一聲“起!”便駕起一道雲頭,直到太虛頂上。
他極目遠眺,東觀西望,遠遠見到一股青氣衝天而起。洞賓心中一喜,說道“好!那兒一定會有得道成仙的人。”他連忙駕起雲頭,向那裡趕去。
大約行了一千裡路左右,來到了青氣出現的上空。他不知道這是什麼地方,便叫了一聲“土地神在哪裡?”
一陣風刮過,當地的土地神便出現在他麵前。那土地神五短身材,非常謙恭,向呂洞賓行了個禮,說道“請問上仙,呼喚小神,不知有何吩咐?”
呂洞賓問“下界的青氣出自誰家,是什麼人?”
土地神回答說“出自西京河南府(今洛陽)銅駝巷口,那裡的一個婦人,叫做殷氏,大約三十歲了,還沒有出嫁。她家好幾代人信道,積有陰果。是唐朝殷開山的後代,七世女身。”
呂洞賓說“知道了,你可以走了。”
一陣風後,土地神便不見了。
呂洞賓按下雲頭,化身為一個衣著肮臟的道人,進入城中。到了銅駝巷口,見一家鋪子上掛著一塊招牌,上麵寫著“殷京蠟燭鋪”幾個大字。鋪子中站著一位婦人,一副道裝打扮,眉宇間青氣顯現。呂洞賓見了,心中暗暗叫好。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他走上前去,打了一聲招呼。
那婦人正與做蠟燭的師傅說話,回過頭說“先生等一等!”
呂洞賓仔細一看,見那婦人怒氣太重,大失所望,在心頭叫聲“可惜!”從袖中拂出一張紙來,便轉身離開了。
殷氏見那道人的袖中拂出一張紙來,便叫人撿起來看。隻見上麵寫著四句詩出山發願度三千,尋遍塵世未結緣。特地來時真有意,可憐殷氏骨難仙。詩後寫著“口口仙作”四個字。殷氏一想,二口為呂,頓時明白,那道人是呂祖的化身。趕緊派人去找,哪裡還有蹤影?殷氏心中非常懊悔,歎息無緣對麵不相逢。呂洞賓留下的這四句詩,使她念念不忘。十二年後,坐化而亡。
不覺又過去了一年,呂洞賓還是沒有找到一個可以得道成仙的人。他又去太虛頂上觀看,隻見一匹馬向他飛來。到了之後,從馬上下來一名送信的神使,拿出一封請柬來,說道“告上仙,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馬行街居住的王惟善,雖然是朝廷的太尉,但卻奉真修道。於本月十四日,在家裡大設道場,廣施齋飯,請來兩千名道士,為純陽真人祝壽。恭請真人屆時光臨!”
呂洞賓接過請柬看了,說道“我忘其所以!把自己的生日都拋到腦後去了。有勞你費心力來送信!”
神使說“小神先去終南山,鐘離老師父說,上仙就在中原。我又特地到中原來找你,有幸見到上仙。”
呂洞賓從隨身所帶的竹筐裡取出一個仙果,請神使吃了,打發他離去。
呂洞賓駕起雲頭,到了開封城上空,降臨在城外沒有人的地方。又化身為一個衣著肮臟,長著疥癩的道人,然後進入城中。到了馬行街王惟善太尉住的地方,隻見到處揚幡掛榜,非常隆重。
到道場一看,那王太尉倒的確像個奉真修道的人,眉宇間微微有些青氣。洞賓心裡想道“儘管這人還沒到可以度脫的時節,但卻可以顯示一點神通來點化他,使他奉真修道的初心不退,久後修成正果,得道成仙。”
呂洞賓吃了齋飯,又得到主人施舍的錢五百文、白米五鬥。他對太尉手下的人說“我擅長水墨畫,隻需一碗墨水,也不用筆,就可以在一匹絹上作出畫來,以感謝主人的齋飯和施舍。”
手下人向太尉稟報,太尉便叫人取了一匹絹給呂洞賓。呂洞賓端起墨水,往絹上一潑,把一匹上好的絹潑了個一塌糊塗。
太尉看了,勃然大怒,說道“這家夥無禮,捉弄下官!趕快給我捉住。”
洞賓聽說,轉身便走。眾人追上來時,隻見他化作一陣清風而去,飄落一張白紙。眾人把白紙撿回去交給太尉。太尉打開一看,隻見上麵寫著四句詩齋道欲求仙骨,及至我來不認。要知貧道姓名,再看絹畫究竟。
太尉趕緊叫人把那匹絹拿來再看,頓時驚得目瞪口呆,跪在地上望空而拜。原來,那絹上是一幅呂洞賓全身像。太尉這才知道,剛才那疥癩道人,正是自己今天為他祝壽的純陽真人呂洞賓!正所謂“神仙不肯分明說,誤了凡塵世上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王太尉後悔莫及,把仙畫送入皇宮,皇太後把它精心裝裱了,存放於內府。王太尉把房宅交還朝廷,家中奴仆解散,到武當山出家做了道士。若乾年後,在山中采藥遇見呂洞賓,終於得以度脫成仙。
三年期限快要滿了,呂洞賓還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人,心中不免煩悶,隻有又到太虛頂上去觀看青氣。他見到正南方向有一股青氣出現,急忙駕著雲頭向青氣出現的地方趕去。
大約過了兩個時辰,到了青氣出現的上空。他叫了一聲“山神在哪裡?”一陣風刮過,山神現形出來,頭戴金盔,身穿錦袍,手執開山斧,比那土地神神氣多了。
不過,山神見到呂洞賓,仍然恭敬地行個禮,說道“請問上仙,對小神有何吩咐?”
呂洞賓問道“下界是什麼地方?這青氣出自什麼人?”
山神稟報說“下界是江西地麵,黃州黃龍山。山下有一個老人,名叫傅永善,廣行陰德,累世積善,所以有青氣出現。”
洞賓聽後說道“我知道了,你可退去!”
一陣風過,山神化作一團氣而去。
洞賓從雲端下來,到了黃龍山下傅永善家門前。剛好碰見那老人在草堂請僧人吃齋飯。
洞賓走上前去,對他說道“太公,結緣增福,開發道心!”
傅太公卻說“先生不要見怪!老漢我信佛不信道。”
洞賓說“太公,儒道佛三教,其實都是一家。”
傅太公說“我偏不信你道門!你那道家,說謊太多!”
洞賓問“太公,你憑什麼說道家說謊太多?”
傅太公說“秦始皇、漢武帝尚且被你道家捉弄,何況我們這樣的人!”
洞賓吃驚地問“請你從頭至尾說清楚,我道家怎麼是捉弄秦始皇、漢武帝的?”
傅太公說“你難道沒聽說過大詩人白居易寫的《諷諫》詩嗎?那我就念給你聽吧。”
說罷,傅太公便念道“海漫漫,直下無底傍無邊。雲濤雪浪最深處,海島中有三神山。山上多生不死藥,服之羽化為神仙。秦皇漢武信此語,方士年年采藥去。蓬萊今古但聞名,煙水茫茫無覓處。海漫漫,風浩浩,眼穿不見蓬萊島。不見蓬萊不肯歸,童男童女舟中老。徐福狂言多誑誕,上元太乙虛祈禱。君看驪山頂上茂陵頭,畢竟悲風吹蔓草!何況玄元聖祖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
呂洞賓聽他念完後,說道“你說我道家說謊,你那佛門又有什麼奇德呢?”
傅太公說“不要說靈山活佛,隻說咱黃龍山黃龍寺長老慧南禪師,人稱黃龍禪師。講經說法,廣開方便之門;普度眾生,接引菩提之路。說法如雲,度人如雨。每天在他座下聽講經說法的人,何止數千,個個都被他感化。什麼時候見到過你那道門闡揚道法,普度眾生?隻不過是獨吃自屙罷了。所以,我不信道。”
呂洞賓聽他這麼一說,氣得怒氣填胸,問太公“你說的那和尚,今天講經說法嗎?”
傅太公說“他一年四季從不間斷,今天怎麼會例外?”
呂洞賓聽後,也不告辭,轉身便出來了。
出門之後,他提著寶劍,徑直上黃龍山而去,要與那慧南長老鬥聖,見個高低。
呂洞賓來到黃龍山上,正值黃龍禪師擂動法鼓,鳴鐘擊磬,上堂講經說法。
禪師正要開口,隻見一陣風刮過,一道青氣進來,直衝法座之下。
禪師見了,用眼仔細一看,暗暗叫聲苦“魔障到了!”便把手中戒尺在桌上敲了敲,對聽眾說“老僧今日不講經,不說法,有一個機鋒轉語要問你們,不知有沒有人能答上來?”
他的話音剛落,呂洞賓就從人叢中走出來,說道“和尚,你快說出來。”
黃龍禪師便開口說道“老僧今年膽大,黃龍山下紮寨。袖中揚起金錘,打破三千世界。”
呂洞賓嗬嗬大笑,說道“和尚!你前年不膽大,去年不膽大,明年也不膽大,隻有今年膽大!你把剛才的話再說一遍。”
黃龍禪師說“老僧今年膽大。”
呂洞賓叫聲“停!"緊接著說道“貧道從來膽大,專會偷營劫寨。奪了袖中金錘,留下三千世界。”
眾人聽後,齊聲喊道“好個先生!答得好!”就像一風撼折千竿竹,百萬軍中半夜潮。黃龍禪師把手中戒尺在桌上敲了敲,眾人安靜下來。
呂洞賓說道“和尚,這四句隻當引子,不算輸贏。我也有一句轉語,和你賭賽輸贏,不賭金珠富貴。”說著,他從背上拔出神光寶劍,插在磚縫裡。拍了拍雙手,說道“大家聽貧道說,和尚贏,斬了小道;小道贏,要斬黃龍。”
眾人聽了,嚇得人人失色,個個心驚。
黃龍禪師卻平靜地說“你快說出來!”
呂洞賓便開口說道“鐵牛耕地種金錢,石刻兒童把線穿。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白頭老子眉垂地,碧眼胡僧手指天。休道此玄玄未儘,此玄玄內更無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呂洞賓說罷,問黃龍禪師“你能回答嗎?”
黃龍禪師說“你再說一遍。”
呂洞賓說“鐵牛耕地種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