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朝中的人也想起了曾經的大唐末年,歸義軍艱難生存了近二百年。
而大唐失去了西域的控製,很快就顯露了頹勢,即使有人曾經想力挽狂瀾,但已經止不住它衰落的速度。
如今的北宋重文抑武,縱使萬朝其中有人並不識得多少字,但是非道理還是明白的,看輕武將最後能有什麼好結果呢?
一聲聲的歎息落下,卻又無可奈何。
……
林可也知道留給北宋那群人的時間其實沒有多少了,隻是那群舊黨在知道北宋的未來後不曉得會不會後悔?
頻發的打壓政敵,真的是為了北宋還是為了他們自己?
還有那個高太後,政治能力不足又愛瞎指揮,想想就火大!
林可由此停頓了片刻,又繼續說道“前麵說過司馬光從孫路和穆衍那聽說了熙和路不能棄的原因,他也肯定了這兩人的看點,並且他主張用後麵那六座山寨去換被俘虜的人口,最主要的還是希望能與西夏議和。”
“而範純仁與司馬光的觀點相近,他的弟弟範純粹常年在邊關帶兵,他親眼見到了五路伐夏時,百姓過得有多慘。”
”他測算過那幾座山寨深入西夏,轉運十分困難,最終可能還是得以百姓家破人亡為代價才得以施行,也許是這個原因,範純仁才會是最先提出退地的大臣。”
“但到了元佑元年,他又受到了門生畢仲遊的影響從而轉變了態度。”
“這位畢仲遊是真宗時期名相畢士安的後代,他在神宗朝參與了拓邊西北的戰事,所以一向反對放棄熙和路。”
“不過他也清楚一塊地也不給西夏也不現實,所以他也是讚同司馬光的觀點。”
大明某將士其實我也讚同不棄地的觀點!
大明某世家子弟割地以求平安一旦開了頭就不行了!
大唐某基層官員好像這些元佑大臣都沒有深入地了解熙和路,自然不知道熙和路這塊地意味著什麼,有點想得太好!
……
”那麼對此,呂大防是什麼觀點呢?”
“令人驚訝的是老呂居然堅持反對棄地,甚至連那幾座山寨也不願意放棄。”
“他認為棄地隻會損害宋朝的國威,還會讓他國輕視,而你們讚同棄地隻不過是因為那些山寨地處偏僻,難以支援,駐守士兵多了又怕消耗過多,少了又怕守不住,處處瞻前顧後。”
“老呂還說綏州和蘭州一帶到處都是肥沃的農田,隻需要派兵開墾農田,收獲的糧食足以支援前方的山寨,昔年的李元昊奪得回鶻的甘州和六穀部的涼州才有機會進犯關中,這也不記得了?”
“如今的青唐吐蕃衰弱,若由此讓西夏得了這些地,那麼之於關隴與蜀中的危害便是我們不得不顧慮的事了!”
大明某寒門在學少年這位大人說的極極是!
大明某世家子弟最好連錢都不要給!
大唐某紈絝還給錢!?宋朝衰弱也不見得西夏能照顧他們!說不準會被蠶食!
……
“不得不說呂大人還是比其他人要清醒一點,後來的元佑朝之所以能使勁捶西夏和青唐吐蕃,老呂這樣的人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然而這樣的人還有一位,在朝廷不停商議退地與否的同時,一個叫遊師雄的中層官員也站出來堅持反對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