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時空的秦漢官員們手舞到飛起,將科舉的這些內容都仔細抄下來。
幸虧此前研究了造紙術,否則還像以前一樣拿竹簡(古紙)在那捯飭,那活像是個大傻子!!!
………
直播仍在繼續。
林可落下歎息,她就是覺得很可惜,南宋也不是沒有機會反擊,但也不知道完顏構這個坑貨怎麼活這麼長的!!!
“當然蔡京除了整這個教育製度,還有其他方麵,比如說他還搞了社會福利製度。”
“我們舉幾個例子,蔡京在全國各地開設給貧苦百姓看病的安濟坊。”
“而且這機構還有一定的任務,用獎金之類的激勵,如果一年能救助一千名左右的百姓,並且死亡的人數降低,那麼每年都會有一筆獎金。”
“還有,專門給孤寡的幼童、老人居所的居養院,這實際上類似於後世的一些福利院之類的,不管咋說吧,這時候出發的心還是好的。”
“另外還有安葬窮人的公共墓園——漏澤園,從史料中得知漏則園的挖掘和埋葬是有要求的,大概是為了避免暴露屍骨吧。“
“在《宋史·食貨誌》中記載,類似的機構還有福田院、安樂坊、安養院等等,多為孤寡老人,流民乞丐以及殘障人士。”
“而這些福利機構的體恤方式,也很人性化,比如說下雪天會有雪寒錢,長時間的下雨或者晴天則會有賑恤錢米,並且是[每歲常例],有時候也會給酒肉吃。”
大漢某士大夫這機構還挺好的。
大明朱八八確實對於貧苦百姓來說。
大宋趙匡胤這倒是還好!
……
“這些針對貧苦百姓的機構其實早在北宋就有了,北宋初期,這樣的機構隻在京中出現,哲宗時期則進一步擴大到地方。”
“而在徽宗時期,居養法進一步推廣,由此出現了居養院,於是蔡京才能將居養院推廣至全國各地。”
“不過這些居養院的標準有一定的要求,不止要準備炊事員、勤雜工、保姆、乳母等等的人,還得配備添置絮被衲衣、燒火做飯的炊具。”
“以及收養人的口糧,日用錢,冬天燒炭的錢等等,總體而言福利是挺好的。”
“至於安濟坊,得益於蔡京和宋徽宗的大力推廣,但由於北宋滅亡,所以後來因戰亂也就擱置了,直至南宋的建立,才有類似的機構出現。”
“最後這漏澤園呢,主要是助葬福利,因某些原因不能安葬,於是政府出麵入葬。”
“這其實在仁宗朝便有了,隻不過局限於近郊,無法推廣至全國各地。”
“於崇寧三年蔡京上書設立,是這種助葬福利真正的製度化,對於安葬屍骨也有標準,必須安葬三尺。”
”根據《宋會要輯稿》中記載,埋葬的屍骨必須給地八尺,方磚兩口,然後在方磚上寫上籍貫、姓名等標誌。”
“隨後,又根據千字文來進行編號,館裡的人必須做好檔案管理,便於核查。”
大明某官員有一說一,雖然蔡京大奸臣,但是他這地方做的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