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前輩見到王翦後,都不由自主地輕搖了一下頭。
想當年,王翦也是馳騁在六國戰場上的英雄。
沒想到他年紀越大,反而越膽小,竟被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嚇得魂不附體。
因此,二人並不打算多言。
他們隻是淡然掃了一眼地上的胡亥頭顱,冷冷說道“這是夷陵老祖吩咐我們做的。
你拿上這顆頭顱,回去如實稟報!”
說完,兩人轉身消失在人群之中,留下王翦和一眾秦軍茫然無措。
鹹陽宮中的麒麟殿裡,嬴政穩坐龍椅,俯瞰著殿下的文武百官。
文武百官則坐立不安,交頭接耳,滿臉憂慮。
昨日,龍家的三十萬大軍從大澤山蜂擁而出,氣勢洶洶地席卷帝國各地。
各地城池紛紛失守,叛軍占領的消息接連傳來。
短短一天內,戰火蔓延到了秦國一半的領土。
再加上農家在各地串聯,地方勢力。
頓時,揭竿而起者遍地皆是,全國上下陷入一片混亂。
儘管文武百官都知道秦軍的強大,但麵對三十萬眾的農家叛軍,加上農家在全國的深厚根基和長久預謀,還是感到無比擔憂。
百官們聚集在麒麟殿內,私下裡議論紛紛,氣氛不甚樂觀。
然而,當他們抬起頭來,看到宛如山嶽般的嬴政時,頓時覺得底氣十足,心中的不安也煙消雲散。
他們昂首挺胸,目不轉睛地注視著上方,望向那身穿龍袍、威武凜然的身影。
沒錯!
害怕什麼呢?
我們的大秦皇帝,曾經以鐵蹄踏平六國,終結了延續數百年的戰國亂局。
這樣的英雄人物,怎麼可能被區區幾十萬烏合之眾所打倒?
雖然農家實力強勁,但也遠不及戰國六國之和,更何況要對抗國力雄厚的大秦呢!
思及此處,百官們的內心猶如吃了定心丸。
他們停止了私下的議論,安靜地站在殿中,等待著那位如同神明般的男子召開新一天的朝會。
在龍椅上,嬴政的目光俯瞰著殿堂,臉上的表情一如既往地威嚴,雙唇緊閉,未有半點言語。
因為他正在等待,等待一個能夠振奮軍心,能讓文武百官安心的消息——秦公子胡亥已死!
自儒家小聖賢莊一事後,胡亥徹底投入了反秦勢力。
作為秦國公子、嬴政的兒子,他卻屢次與秦國作對,尤其是此次親自率領大軍進攻鹹陽,公然站在帝國的對立麵。
如果是普通人,那倒也沒那麼多顧忌,直接斬首即可。
但胡亥身份特殊,他是嬴政的兒子。
想起這一點,嬴政深吸了一口氣。
大約此時此刻,不少官員與權力者正屏息以待。
他們迫切想知道嬴政會如何處置這位背叛國家的兒子——究竟殺之以謝天下還是赦其一死,兩種截然相反的選擇,勢必引發不同的社會反響。
倘若下令誅殺這位身為十八公子的人,必將震撼四海,昭示嬴政對公正律法的執著。
表明無論貴族平民一律平等,觸犯刑法者必究其責,無人可恃權貴自傲。
這樣的舉措無疑會振奮軍民之心。
然而同時,也有彆有居心者將此曲解為嬴政殘忍暴虐,即便身為父親也無法容忍親骨肉,隻為了鞏固自身權力,便舍棄親子情誼。
相反,如果宣布赦免胡亥性命,定會讓民眾失望。
質疑者將斥責秦王朝的法製形同虛設,僅僅用於約束普通百姓,而對於皇室成員則是寬鬆放任。
縱使犯罪性質如此嚴重,亦能輕易逃避法律責任。
此舉必然導致士氣民心皆失,秦朝的法治基礎將搖搖欲墜。
如因身份特殊而不受到法律嚴懲,秦朝法律將變成眾人笑柄,成為空文一紙,失去對普通民眾應有的製約效力,甚至可能產生相反的效果。
嬴政明白,
無論采取何種決策,
總會有人借此惡意攻擊自己。
不過,彆無選擇,胡亥非死不可!
這是他一得知農人陰謀的最初反應。
並且至今未有任何猶豫與改變,即使對方是他的親生兒子。
更確切地說,正是因為他是自己親生的兒子,所以他的罪行絕不能姑息。
為了使大秦千秋萬代,他嬴政必須以身作則,消除一切不利子孫後代效仿的不良示範。
如此決斷方能確保後代遵循正途,避免重蹈覆轍。
念及此,嬴政的目光驟然銳利如劍,
向外望去自言自語道"想來此時王翦統領的大軍已經與叛賊遭遇。
"
緊接著,一陣疾步匆匆的腳步聲傳入耳內。
眾人回頭一看,原來章邯神色凝重地捧著一個方形盒子急速走進殿內。
“陛下。”
“前線王翦將軍發來了最新消息。”
嬴政眉頭微蹙,沉聲道:“宣讀!”
章邯點頭,於文臣武將的注目之下緩緩展開情報,大聲朗讀起來“吾皇聽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鑒於此次戰役對於整個帝國和農派叛亂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因此,嬴政與眾臣傾耳細聽,唯恐漏過任何細微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