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節,秋風蕭瑟,嶽麓書院內古木參天,落葉飄零。曾如常身著青衫,手持書卷,漫步於書院小徑,心中思索著洋務運動之利弊。忽聞遠處傳來朗朗讀書聲,他循聲走去,隻見一群青年學子正端坐於講堂之上,聆聽一位老夫子講學。
老夫子須發皆白,手持戒尺,聲音洪亮“今日之世變,猶如春秋戰國之亂世,然吾輩當以古人之智慧,順應時勢,變革圖強。如孔子所言,‘君子和而不同’,當以包容之心,吸納各方之長,共謀國家之發展。”
曾如常聞言,心中一動,暗道“此言深得我心。”他悄然步入講堂,坐於末尾,靜聽老夫子講學。老夫子講罷,學子們紛紛提問,曾如常亦起身問道“敢問夫子,洋務運動乃我輩順應時勢之舉,然其中利弊如何?”
老夫子微微一笑,道“洋務運動,利在於學習西方科技,強兵富國;弊則在於未能徹底改變舊有之體製與觀念。然吾深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二者相輔相成,方能成就大業。”
曾如常聞言,豁然開朗,拱手道“夫子之言,如撥雲見日,令晚生茅塞頓開。”
時光荏苒,轉眼間已是光緒年間。曾如常已步入仕途,擔任長沙府知府。一日,他處理完公務,正欲回府休息,忽聞府外吵鬨之聲,他眉頭一皺,走出門外查看。
隻見一群百姓正圍著一名身著洋裝的青年,指指點點,議論紛紛。青年麵色焦急,似乎欲辯無言。曾如常走上前來,問道“何事喧嘩?”
一名百姓上前道“大人,此人乃是一洋人,欲在我長沙開設學堂,傳授西方學問,我等恐其禍亂民心,特來阻止。”
曾如常聞言,目光如炬,掃視眾人一眼,道“洋人開設學堂,傳授西方學問,乃我輩順應時勢之舉,爾等何出此言?”
百姓們聞言,麵麵相覷,一時無言。曾如常轉向青年,道“你欲開設學堂,傳授何等學問?”
青年躬身行禮,道“晚生欲開設之學堂,名為‘自強學堂’,旨在傳授西方科技與管理經驗,培養新式人才,以助我中華崛起。”
曾如常聞言,點頭讚許,道“好!你既有此誌向,本官自當全力支持。”
他轉身對百姓道“爾等當知,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適時勢。我輩當以開放之心態,吸納西方之長,方能自強於世界。”
百姓們聞言,紛紛點頭稱是。曾如常揮手示意,眾人散去,他則與青年並肩步入府衙,共商學堂之事。
數年之後,曾如常已升任直隸總督,駐節天津。一日,他接到報案,稱天津教堂發生教案,洋人被殺,局勢緊張。他眉頭緊鎖,立即率兵前往教堂查看。
隻見教堂外已圍滿了百姓,群情激憤,高呼“殺洋人,滅邪教”之口號。曾如常步入教堂,隻見遍地狼藉,洋人屍體橫陳。他心中一沉,深知此事處理不當,必將引發外交爭端。
他立即下令,封鎖現場,捉拿凶手。同時,他親自前往洋人領事館,向領事表示歉意,並承諾將全力偵破此案,嚴懲凶手。
然而,此案處理之艱難,超乎想象。洋人要求嚴懲凶手,索賠巨款;而百姓則認為曾如常賣國求榮,紛紛指責。曾如常陷入兩難之境,心力交瘁。
一日深夜,他獨自坐在書房中,手捧書卷,卻無心閱讀。他回想起自己一生的經曆,從嶽麓書院求學,到長沙府知府,再到直隸總督,一路走來,曆經風雨,卻未曾想到會陷入如此困境。
他長歎一聲,道“時也,命也。吾輩雖欲自強於世界,卻奈何時勢之艱難。”
他放下書卷,起身走到窗前,望著窗外的月色,心中思緒萬千。他知道,此案若不能妥善處理,必將引發更大的危機。他決心再次挺身而出,力挽狂瀾。
數年後,曾如常已年邁體衰,辭官歸隱於南京。他閒居書房之中,手捧書卷,回憶往事。一日,他偶得一冊新書,名曰《時代之鏡》。他翻開書頁,隻見其中詳細記載了洋務運動之興衰、自強學堂之創建、天津教案之處理以及他一生的經曆。
他細細品讀,心中感慨萬千。他深知,自己雖未能完全實現自強之夢,但已儘己所能,為中華之崛起貢獻了一份力量。他亦深知,時代在變,世界在變,唯有不斷學習,方能順應時勢,自強於世界。
他放下書卷,走到窗前,望著窗外的南京城,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儘頭,但他相信,後世之人必將繼續前行,為實現中華之崛起而努力奮鬥。
此時,南京城外的長江之上,一艘艘輪船穿梭往來,汽笛聲此起彼伏。曾如常望著這一幕,心中湧起一股豪情。他輕聲吟誦道“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言罷,他轉身回到書房之中,提筆寫下了一篇短文,名曰《時代之鏡·後記》。他寫道“吾輩生於亂世,長於亂世,曆經風雨,見證興衰。吾輩雖未能完全實現自強之夢,但已儘己所能,為中華之崛起貢獻了一份力量。願後世之人,以吾輩為鑒,不斷學習,順應時勢,自強於世界。”
寫罷,他放下筆,望著窗外的南京城,心中充滿了寧靜與滿足。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到儘頭,但他相信,後世之人必將銘記他的教誨,為實現中華之崛起而努力奮鬥。
此時,南京城內外的夜空中,繁星點點,仿佛在為這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和文學家送行。曾如常微笑著閉上了眼睛,他的靈魂在星空中飄蕩,化作了一顆璀璨的星辰,永遠照耀著中華大地。
數月之後,曾如常在南京病逝,享年六十歲。清政府追贈他太傅的稱號,並賜予最頂級的諡號——文正。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南京城外的一座小山上,墓碑上刻著“晚清第一名臣曾文正公之墓”的字樣。後世之人紛紛前來憑吊,緬懷這位偉大的曆史人物。
而那本《時代之鏡》則流傳於世,成為了後世之人學習曆史、汲取智慧的寶貴財富。人們從中看到了曾如常的一生經曆和思想精髓,也看到了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和中華兒女的自強不息。
喜歡回到101novel.com08當金融大鱷魚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回到101novel.com08當金融大鱷魚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