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功於袁崇煥提出的“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方針,
至那以後,遼東這邊的明軍主力,多為遼東子弟,作戰英勇頑強的,也是這些人。
張璟川若是真的能夠留下來率領這幫遼東子弟繼續在東海堡和鬆山一線抗擊清軍,必然會成為一股讓朝廷都不敢忽視的力量。
朝廷讓鬆山的兵馬退守寧遠,張若麒和馬紹愉這些朝廷派來的將領,自然是舉雙手讚同;
那些援遼客兵也都歸心似箭,恨不得插上一對翅膀飛回去。
至於遼東本地的一些將領,就有些糾結了,退守寧遠對他們而言無所謂,舉家南遷就是了,可麾下的將士們卻不願離開。
說得難聽一點就是,他們既怕死,又不想丟下麾下的兵馬,因為兵馬的多少是他們這些武將的底氣。
當張璟川說出這番話來的時候,張若麒和馬紹愉這些人自然是不會反對,因為有東海堡在,對於退守寧遠的他們來說,就相當於多了一道屏障。
而那些遼東本地的一些將領,則有些不是滋味了,因為這意味著他們手底下的兵都得劃撥到東海堡去。
張璟川心裡清楚,要讓這些遼東本地的將領割肉,難度很大,但他有【嘴遁之術】【獨樹一幟】這兩個技能的加持,他有信心把他們手裡的兵馬忽悠過來。
隨著張璟川一通演說,從中午一直忽悠到傍晚,這才讓這些遼東將領把兵馬給交了出來。
翌日午時,
由於遼東總兵王廷臣戰死,張若麒便以監軍的名義讓張璟川暫代遼東總兵一職,正式文書待通報兵部後再補齊。
下午,
遼東總兵張璟川,帶著三萬五千餘遼東子弟,護送著鬆山城裡的百姓以及大部分的糧草輜重前往東海堡。
至此,張璟川麾下的兵馬已有四萬。
好在東海堡的外城牆早已竣工,否則這幾萬人馬還沒地方安置。
所有的兵馬都安置在外城的營房內,而內城就用來安置百姓,當初在修繕東海堡時,張璟川便與徐敷奏如此謀劃的。
如今兵馬進駐,剛剛合適。
足夠多的人口,永遠是一個地方繁榮的基礎條件。
隨著大量百姓的進入,東海堡內也開始熱鬨了起來,吃穿用度皆由張璟川從江南購買而來,然後轉賣給堡裡的百姓。
這些百姓為了生計,則在張璟川開設的各類工坊裡做工賺錢,以此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至於張璟川如何去養這四萬兵馬,
一方麵得益於朝廷的供應,另一方麵便是從蘇家購買大量的珠寶玉器,轉賣給佟普漢,以換取大量的金銀。
清國皇室不僅喜歡中原的珠寶玉器,還熱衷於收藏古玩字畫,以此來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蘊。
對於這一點,張璟川並不意外。
創業初期,為了獲取足夠的原始積累,大家付出鮮血和汗水,無所謂。
可一旦獲得了一些權勢和地位之後,精神上的滿足便成了清國的那些親王、貝勒、福晉們的追求。
當了幾百年的蠻夷,對於中原地區的文化和奢靡可是極其的向往。
張璟川當然不介意把江南的金銀玉器、珠寶首飾、古玩字畫、絲綢錦布高價賣給清人。
而佟普漢雖為皇商,可說到底也是一個商人,隻要是賺錢的生意,他都做,況且,他還能用這些東西去討好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