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命題的出題人選,皇上應當還有人要推舉吧,就臣與鄭老丞相,有點忙不過來啊。
還是說,皇上打算親自加入啊。”陶行鶴看著帝王玩味的說道。
“朕的確打算舉薦一位,這人你們也不陌生,尤其是鄭丞相,應當是十分熟悉。”劉冬陽說道。
“哦,不知皇上所說的人物是哪位大儒?”鄭丞相好奇的問道。
“伍全益。”帝王直接說出了人名。
“竟是他,果然是位大儒,他可是教過先皇幾年的學識,隻是後來家中突遇變故,他便辭官了。
可是他的學識卻是當時的翹楚,當時他辭官,可是好多同僚為他感到惋惜呢。”鄭丞相感慨的說道。
“此人晚輩也是聽過的,官職雖不高,但卻十分的有才華。
他若多留任幾年,沒準當時的翰林院都要歸他管理。”陶行鶴接話道。
“這麼厲害,那這文科考卷的命製便不成問題了。”徐文君肯定的說道。
“前段時間朕將他請來京城,指導了一位備考的學子,不過他的人品,相信幾位應該都信得過才是。
他是不會因為指導某位學子,而失去剛正不阿的底線的。
所以朕可以向你們保證,他不會向那位學子泄露他命的考題內容的。”劉冬陽對著幾人說道。
“既然皇上如此看重伍先生,以老臣對他的了解,他也絕對是不屑於做這種事的人。
不然早在他年輕時,這朝中就不知有多少官員是他親自培養起來的。
且據老臣所知,這些年那伍先生可是一直在從事教學活動,為朝廷輸送了不少可用的人才呢。
隻是他如今沒有官職在身,日後那群朝臣要因此鬨起來來的話。
老臣擔心,會給他帶來麻煩,不知皇上是否已經有對策了呢?”鄭丞相擔憂的問道。
“朕明白鄭丞相的擔心,隻是丞相有所不知,當時伍先生致仕時。
父皇曾給了他一道密旨,那就是他的官職從來沒有被撤銷。
所以他無論走到哪裡,他的真實身份,一直都是翰林院侍讀學士。
父皇讓他在民間廣開學堂,為朝廷培養人才,那學堂的花銷也一直是由戶部撥款的。
隻是父皇當時留有密旨,將那學堂的花銷記入到皇家開銷的支出中。
而皇家的開支便要做相應數額的縮減,此事隻有曆任戶部尚書知曉。
但戶部尚書也隻以為那學堂是由皇家管理,並不了解真實情況。
且皇家的事情,戶部尚書也知道事情的輕重,並不敢隨意大肆宣揚。
父皇這麼做的目的,也是為了支持伍先生的愛好,父皇是十分不舍伍先生的。
所以父皇在登基後,知曉伍先生為了開辦學堂,過得十分拮據,便一直在暗中幫助他。
當然這密旨的事情,伍先生是知曉的,他也接下來了,他也明白父皇對他的師徒情義。
所以便給父皇回過信,說他會在民間努力為朝廷培養可用之才,才能對得起父皇對他的暗中相助之恩。
就這樣,已經三十多年了,戶部每年堅持給伍先生的學堂撥款,而伍先生也一直堅持在為朝廷輸送可用之才。
這麼多年過去了,伍先生算是與父皇達成了一種默契,這裡麵的師徒情感,唯有父皇與伍先生才能明白。
所以伍先生回來參與文科考卷的命製,不會有任何問題。”劉冬陽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