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國的曆史與土地_困惑者的自救自問與自答_思兔 
思兔 > 穿越架空 > 困惑者的自救自問與自答 > 第2章 中國的曆史與土地

第2章 中國的曆史與土地(1 / 2)

中國擁有廣袤而富饒的土地,這片土地承載著悠久而燦爛的曆史。

一、中國的土地

1遼闊多樣

?中國領土麵積約960萬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三。從東部的沿海平原到西部的高原山地,從北方的廣袤草原到南方的熱帶叢林,地形複雜多樣。

?多樣的地形孕育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以及森林、水資源、動植物資源等。

2農業根基

?肥沃的平原和河穀地區為農業發展了優越的條件。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悠久的農耕曆史奠定了中國農業大國的地位。

?適宜的氣候和豐富的土地資源使得中國能夠種植多種農作物,養活了龐大的人口。

3戰略意義

?廣袤的領土賦予中國重要的戰略地位。漫長的海岸線有利於發展海洋經濟和對外貿易,同時也需要加強海防建設。西部的高山峻嶺和廣袤沙漠則構成了天然的屏障。

二、中國的曆史

1悠久燦爛

?中國擁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的文化成就,如漢字、儒家思想、四大發明等。

?曆經多個朝代的更迭,每個朝代都留下了豐富的曆史遺跡和文化遺產,如長城、故宮、兵馬俑等。

2堅韌不屈

?中國曆史上經曆了無數的戰爭、災難和外來侵略,但中華民族始終堅韌不屈,頑強抗爭。在抵禦外敵入侵的過程中,形成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精神。

3融合創新

?中國曆史上各民族之間不斷交流融合,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同時,中國也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進行創新和發展。

?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為中國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

中國的土地和曆史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它們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興衰榮辱,也激勵著後人不斷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奮鬥。

中國的土地製度是不斷發展和完善的,主要經曆了以下幾個階段

1古代土地製度

?奴隸社會實行井田製,這是一種土地國有製,實質為國王所有。土地被層層分封給各級貴族世代享用,但不得轉讓和買賣,諸侯要向國王交納一定的貢賦。到了春秋後期,隨著鐵犁牛耕的使用,生產力不斷發展,各國變法承認土地私有,井田製逐漸瓦解。

?封建社會以封建土地私有製為主體,存在國有土地所有製、地主土地所有製和農民土地所有製三種形式。其中,地主土地所有製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產關係的基礎;國有土地一般作為農民個體土地所有製出現危機時的後備補充;農民土地所有製雖廣泛而分散,但不占支配地位,且容易被兼並。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曾采取過如均田製等措施來遏製土地兼並,但在封建製度下土地兼並問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

2近代土地製度

?清末民初封建土地所有製仍占主體。這一時期,農民受到嚴重的封建剝削,土地集中在地主階級手中,廣大農民生活困苦。

?太平天國時期頒布《天朝田畝製度》,主張農民個體私有,實行平均主義分配土地,但由於該製度具有空想性,未能真正實施。

?辛亥革命時期提出“平均地權”的理念,但沒有徹底改變封建土地所有製。

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土地製度

?土地革命時期開展以消滅封建地主土地所有製為主要內容的土地革命,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製度為農民的土地所有製,使廣大貧雇農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障,調動了他們革命的積極性。

?抗日戰爭時期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既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又有利於團結地主抗日,鞏固了抗日統一戰線。

?解放戰爭時期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製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製度,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

4新中國成立後土地製度

?土地改革(19501952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了封建剝削土地製度,實行農民土地所有製,廣大農民翻身解放,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19531956年)將農民土地所有製轉變為集體所有製,建立了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製度。

?人民公社時期(1958年後)實行“一大二公”的大規模集體所有製,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

5改革開放以來土地製度



最新小说: 曆朝穿越:開局老朱降臨 快穿之天真小妖精叫君欲罷不能 詭異,妖,鬼通通搬進星際遊戲 快穿時空 狼牙仙途 霍格沃茨:被盯上的黑魔王父子 快穿囤貨:利已的我殺瘋了 噩夢輪回法則 年代:四合院裡的情報員 風雲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