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芹又說了一些感謝的話,才回到自己的帳篷。
據說,再住一晚上,第二天就有房子住了。
秀芹走後,李雲龍又跟趙剛討論起今天這事
“老趙,咱們根據地醫生太少啦,尤其缺西醫。
總後勤部的那些藥全是西藥,咱本地的中醫根本就不會用!”
“對呀,缺人才早就是咱們的一大難。
給咱們的那些裝備,多虧有炮兵天才王承柱、導彈天才蕭占武。
還有老沈擺弄機械有一套。
當然還有你老李,樣樣精通。
要不是恰好有這些天才,這些新裝備,還不如幾挺機槍好用!
醫生更是寶貝,不管以前是治什麼的,哪怕是個接生婆,也得給戰士做手術!”
李雲龍笑道
“這算什麼呀,我還在新一團那會兒,衛生員就是個劁豬的。
戰士們受了傷,都不敢讓他看。
怕他動刀子動習慣了,給弄個斷子絕孫!”李雲龍補充道。
“哈哈哈,當時這不是沒辦法嘛!
現在不一樣了,至少咱藥品不缺了。
必要的時候,那些醫務兵就照著說明書給人用藥。
就是高級醫生實在太缺了,護士也缺。
很多時候,都是輕傷員幫著照顧重傷員。”
“嗯,彆小看護士!
護士常年在醫生和傷員身邊轉,有的懂的東西比大夫們都多!”
“這還是咱們部隊裡,要是在地方,醫生就更缺了。
就算有醫生,也都是中醫。
當然我不是說中醫不好,相反,我覺得中醫很好。
那是咱們老祖宗給咱們留下的寶貝!
不過西醫也有優點,比如西藥大多見效快。
尤其是傷口化膿,以前靠中醫,很多戰士沒挺過去。
有的雖然命保住了,卻留下了殘疾。
自從咱總後勤部有了青黴素、氨苄青黴素,還有什麼來著?
反正很多殺細菌的藥以後,戰士們很少再因為傷口化膿犧牲了!
還有血型、配血、輸血,也救了不少戰士的命。
這都是西醫的功勞。”
“就是這樣啊!
而且光學會了還不夠,那隻能跟彆人屁股後邊晃蕩。
現在咱們的戰士大多是泥腿子出身,也就這樣了。
這事得從娃娃抓起。”
“你是說,建學校?”趙剛問道。
“對,除了普及小學、中學教育以外,還得弄些專門研究一兩種學問的學校。
學大炮的,就隻學打炮,彆的不用學,或者稍微懂點就行;
學導彈的,就隻學導彈,不用學醫學。
還有學開汽車的、學開挖掘機的,還有剛才說的學醫的。
專精一樣,學得快。
機靈的學幾個月就夠了。
多點這樣的人才,咱也不至於像現在一樣,炮兵團離了柱子就不轉了。”
趙剛點了點頭
“你說的有點道理。
不過有個問題啊老百姓連吃的都沒有,家裡孩子也得幫著乾活,哪有功夫學習?”
“所以說嘛!來看看,這是總後勤部給發的新書,也是那個希森特姆公司出版的。
這公司,真他娘的牛,就沒有它造不出來的!
剛收到書時,我還納悶呢,我就想難道總部讓咱們彆打仗了,跟鬼子和平共處?
咱們都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回家養豬?
後來我想通了這書啊,是讓咱們教會老百姓用的。
隻有老百姓有飯吃,才能想到乾點彆的;想到學知識,學文化。
學了知識,學了文化,反過來又能讓老百姓不光有飯吃,還能吃飽;
彆的鄉親們一看還是學習好啊!
就會也讓自家孩子去上學。
這樣老百姓們不就想讓孩子讀書學習了嗎?
用不了幾年,咱們就再也不用為缺人才發愁啦!”
趙剛點頭道“說得好啊!
這樣技術工人應該很快就不缺了。
但是科技前沿人才問題,可不是一年半載的就能解決的。
百年樹人啊,不說一百年,幾十年還是要的!
路要一步一步走,急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