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士們也跟隨團長的腳步,拖著大刀,呐喊著衝出戰壕。
鬼子見我軍跳出戰壕,向我軍射出最後一發子彈,讓彈殼留在槍膛裡,不再退出這顆彈殼。迎著我軍衝上去,和我軍展開肉搏。
鬼子拚刺刀前,並不會退子彈。
更不是發揚武士道精神,對手想拚刺刀就跟對手公平決鬥。
相反,它們還要求能用槍儘量用槍。
對手想要拚刺刀,還沒有真正拚起來的時候,是用槍的最好時機。
之所以給很多華夏人留下了,鬼子拚刺刀前先退子彈的假象,是因為鬼子怕拚刺刀時誤傷自己。
三八大蓋的穿透力強是出了名的,如果開槍,很有可能穿透我軍一個人,擊中另一頭鬼子。
抗倭戰爭期間,鬼子曾經用華夏人做過三八式步槍的穿人試驗。
把華夏成年人綁成一串,開一槍,看子彈能穿透幾人。
測試結果為穿七不穿八。
就是說三八式步槍發射的子彈,可以穿透七個人,留在第八個人體內。
鬼子還測試過不止一次,結果都差不多。
在抗倭戰爭早期到中期這段時間,鬼子和我華夏軍人打肉搏戰時,往往每殺一頭鬼子,需要四到五名戰士獻出生命。
所以,如果鬼子在肉搏時開槍,導致殺了我們一個人,自己也死一頭鬼子,它們是不願意做這種交換的。
所以鬼子拚刺刀前,要關掉保險。
而我國戰士在拚刺刀的時候,能用槍就用槍。
當然也有誤傷的可能,畢竟不是每位戰士都有趙剛那樣的槍法。
趙剛的槍法被和尚稱為“米之內,彈無虛發。”這是一句開玩笑的話,和尚是埋怨趙政委拚刺刀的時候用槍。
實際上趙剛的槍法遠不是和尚能比得了的。
趙剛能做到在混亂的肉搏戰中,每槍都能解決一個敵人,而且斷然不會誤傷自己人。
而普通戰士就沒有這樣的技能了。
每開一槍,都要冒著打死了鬼子,也傷到戰友;甚至沒打到鬼子,反而打到了自己人的風險。
當然,也不排除一槍下去,打死兩三頭鬼子的可能。
也就是說一槍下去,敵我傷亡接近一比一。
以當時的肉搏戰交換比來看,我軍認為這是值得的。
如果換成現在的特戰團,在明知道開這一槍,殺鬼子和誤傷自己人的概率各占一半的前提下,特戰團的戰士就不會開槍了。
因為打死鬼子和誤傷戰友的概率一比一,特戰團的戰士會認為自己虧了。
如果真到的這個時候,鬼子很可能也會在肉搏時開槍。
這就是說,肉搏時開不開槍,與什麼武士道精神、什麼講公平,都沒有任何聯係。
不要說鬼子拚刺刀講公平,講義氣;也不要說它們傻不知道拚刺刀的時候用槍。
這不,我方戰士剛剛躍出戰壕,就先挨了幾十槍,倒下了二十多名戰士。
射出子彈後不拉槍栓,和關保險是一樣的效果,隻要打不響就達到了目的。
鬼子就選擇把拚刺前最後一顆子彈射向我方戰士,而不是講公平的關上保險。
鬼子衝到一名戰士麵前,獰笑著挺起刺刀刺向戰士胸口。
眼看就要刺中,而戰士仿佛被嚇傻了一樣,仍然刀尖下垂,刀刃指向自己小腿。
鬼子正在暗自得意,卻見戰士的大刀猛然抬起,撞開了刺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