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幾個人默不作聲。
倒不是他們害怕敗露,不敢戰場起義;也不是迷戀上了現在的日子。他們都是從刀頭舔血的日子過來的,當中沒有一個貪圖榮華富貴的人。
他們都是有血性的漢子,近幾年就算消息再閉塞,也聽說過不少那邊爆揍鬼子的事跡。聽得他們個個心癢難耐,他們也都渴望著長官把他們放出去跟鬼子乾一仗。
他們也想過把揍鬼子的癮,哪怕這個過程充滿了凶險。
然而,最高長官卻把他們藏了起來,大門不許出、二門不許邁,如同古代未出閣的大姑娘一般。
所以,他們確實有到我軍這邊的心思。到了我們這邊,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
隻是副師長從來沒有跟他們提過,他們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
突然之間副師長就這麼提了出來,誰知道副師長說的是真是假?萬一是試探自己的忠心呢?
要說以自己和副師長的關係,副師長應該不會故意害自己。但是,人心隔肚皮,誰又說得準呢?
尤其是這是關係到身家性命的事,更要慎之又慎!
這些人來之前,以為副師長要特彆安排任務呢,比如組織敢死隊。
不到玩命的時候,副師長應該不會專門把這幾個人召集在一起。
如果組織敢死隊,這些人都是敢死之士,沒一個孬種。
甚至來之前,個個都下了必死的決心!
結果,副師長說的是要戰場起義。這些人一時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於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吱聲。
副師長自然能猜得出來原因。
如果條件允許,他就一個一個地聯係了,這樣更有把握。但是時間上來不及。
五十分鐘已經過去了一半,再不做出安排,一旦對方開始進攻,不一定能認定為戰場起義。
說不定會被認定為被俘。
這兩者的待遇和名聲可是差了不少!
關於起義、投誠、投降、被俘的區彆,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通過主觀上是主動還是被動、是否有我地下組織介紹、戰場態勢是否到了山窮水儘的地步、雙方是否已經交火等因素來區分。
沒打就過來的,叫起義;被包圍了,沒出路了,還沒打就過來了,叫投誠;已經打起來了,發現打不過了才過來,叫投降。
這三者的待遇相差很大。
另有一種說法是我比較讚同的
薑軍也好、嚴軍也罷,不管是上麵說的起義、投誠還是投降。都是接受了我方改編,都算起義。
打了,打不過,直到最後也沒說投降,而是被我方戰士摁住了,這叫被俘。
按這種說法,隻有起義和被俘兩種。
起義的將領大多繼續原職務,當然,原先是師長的,起義過來後可能給個團長。因為他們現在的師就和我們現在的團大小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