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長,敵人停在拐峁畏縮不前,咱們要不要主動打上去?占點便宜就馬上退回來。”特戰團參謀長問道。
特戰團作為團級單位,政委和參謀長都配備齊全。
以特戰團在山區機動靈活的特性而論,這個辦法也算不錯,和敵人交戰一下,不論戰果,迅速後退,示弱以敵。不過,這一下難免要有犧牲,打仗哪有不死人的!為了保衛解放區,參謀長認為這些犧牲是值得的。
劉為國卻搖頭道“拐峁地區人民群眾不少,咱們的重炮幫不上什麼忙。敵人的炮兵卻不受限製,再加上拐峁周圍集結了薑無發大約一個軍的兵力,和咱們的兵力比達到了十比一。無論從火力上還是兵力上,咱們都會吃虧。”
我軍在兵員素質方麵,確實占據絕對優勢,若與敵人硬拚,我軍傷亡要遠遠小於敵軍。
但劉為國認為,這樣選擇,我軍仍然虧損。
沒有占到最大便宜就是吃虧。這種理念類似於經濟學上的“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一個經濟學術語。
它指的是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
我軍的最大優勢是遠程火力,包括空軍、炮兵;最最大的優勢是維持遠程火力優勢的成本極低!
還有一些其他優勢,比如防護力、武器性能、信息優勢等等。
如果我軍要趕到拐峁,和敵人拚一下子,就需要放棄遠程火力優勢,至少也要部分放棄遠程火力優勢,能用得上的恐怕隻有能夠精確轟炸的空中迫擊炮。
這樣所取得的戰果,與將敵人誘到合適位置再打相比要小得多。而部隊傷亡卻要大得多。
“可是,鬼子進攻咱們解放區在即,咱們在秦省必須速戰速決啊!”參謀長並不是沒想到這一點,而是解放區被四麵合圍,危在旦夕,特戰團在秦省待不長。這才急於和敵人交戰。
“還是要再試一試,爭取把敵人誘到青化砭一帶,至少也要等敵人出了拐峁再打。敵人實在不敢出來的話再打拐峁。”
如果敵人無論如何都不上當,那劉為國也隻能打拐峁。
四五十萬頭鬼子正在集結,獨立旅在秦省必須速戰速決。
短時間內就要把古壽三打怕,然後還要回晉省對付鬼子。
參謀長仔細看了一會兒地圖,搖搖頭說道
“如果咱們派小部隊試探性打一下拐峁再退回來,敵人多半不會上當。他們本來就懷疑在青化砭有埋伏。咱們再這麼一打,他們更不敢出來了。
如果主力做出殲滅拐峁之敵的姿態,必然招致敵人炮火打擊,咱們肯定傷亡慘重。”
劉為國點點頭道
“所以咱們不能隻盯著拐峁的敵人,要在敵人另外兩支部隊身上打主意,讓古壽三幫著咱們把他的部隊送到青化砭。
咱們有信息優勢,敵人在明,咱們在暗,這是咱們的一大優勢,要充分利用好這一點,把敵人騙出來。”
“你是說在安塞地區的小分隊引誘敵人繼續北進;敵人掃蕩潘龍以西的部隊也會繼續向北,如果拐峁的敵人再不向青化砭行進,他們中路軍的側翼就得不到保障。這樣,古壽三就會強令拐峁的敵人向青化砭前進,以保障中路軍側翼?”
劉為國點點頭道“就是這個道理。能不能成,就看這個古壽三配合不配合了!”
“好,我去做計劃。”
我軍的偵察機隻能看到大約有多少部隊、走哪條路、往哪走、有多少重裝備。分辨率還達不到看清臂章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