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幽深昏暗、密不透風的地下工事裡,缺氧成為了戰士們麵臨的最為嚴峻的挑戰。
隨著時間的推移,空氣中的氧氣含量逐漸降低,每一口呼吸都顯得異常沉重,仿佛是在與無形的壓力做著無聲的較量。
這種持續的憋悶感,不僅考驗著戰士們的生理極限,更在悄無聲息中侵蝕著他們的心理防線。
事實上,這麼短時間內,空氣中的氧氣含量下降不了太多。戰士們覺得難受,大多還是心理暗示作用所致。
趙剛有那麼一刹那,心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悔意。
他暗想,如果沒有對戰士們進行科技文化普及教育,戰士們對氧氣的概念一無所知,或許他們現在還能保持一種原始的、未經雕琢的堅韌。
然而,這份悔意很快就被更強烈的責任感所取代。
趙剛明白,正是那份對知識的渴求與掌握,讓戰士們在麵對困境時能夠更加理性地思考,更加科學地應對。
他們知道氧氣的重要性,也明白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這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一種能夠支撐他們走過艱難時刻的力量。
緊張的情緒在地下工事裡蔓延,戰士們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血壓也隨之升高。
這種生理上的應激反應,無疑加劇了氧氣的消耗,使得本就稀缺的空氣變得更加珍貴。
但正是這樣的時刻,戰士們展現出了驚人的團結與堅韌。
他們相互鼓勵,共同麵對挑戰,用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一點一滴地克服著缺氧帶來的困難。
趙剛拉過一名醫務兵交待道“能不能給傷員打針鎮靜劑,讓他們睡一覺?如果他們得知氧氣的重要性,我怕他們做傻事!”
通氣孔被堵的消息並沒有人在傷員身邊說起,他們現在還不知道這個危機。
但不排除將來他們會知道的可能,以傷員們的自我犧牲精神而論,說不定他們會為了減少氧氣消耗而結束自己的生命。
醫務兵愣了一下,旋即點點頭,大聲音回答道“請政委放心,我一定儘我所能,讓傷員們儘快重返戰場!”
醫務兵連忙回到傷員身邊,為傷員們檢查傷口,並且悄悄準備了鎮靜劑。
趙剛又向倉庫保管員詢問道“倉庫裡有沒有氧氣瓶?”
保管員聞言,立刻按下電腦顯示器的電源鍵,屏幕亮起,映出倉庫管理係統界麵。
他熟練地敲擊鍵盤,輸入查詢指令,眼睛緊盯著屏幕,仿佛在等待一個奇跡的出現。
然而,片刻之後,他臉上的表情漸漸變得凝重,最終失望地搖了搖頭,關掉顯示器,對趙剛說道“政委,我又確認了一遍,倉庫裡目前隻有兩台製氧機,沒有氧氣瓶。”
趙剛和保管員都知道,以製氧機的原理,在密閉空間內使用,不僅不能提高氧氣含量,反麵還要消耗電量。
空氣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製氧機的原理是將空氣中的氮氣分離出去,剩下的空氣氧含量就很高。
但分離出的氮氣,仍然排放到室內空間。
就如同夏天將空調室內機和室外機放在同一間房子內,開啟空調後,房間整體氣溫反而會上升一樣。
趙剛的眉頭深深蹙起,仿佛兩道沉重的山巒,眼中閃爍著不安與思索的光芒。他站在昏暗的燈光下,四周的空氣因封閉而顯得格外沉悶,每一次呼吸都似乎在消耗著珍貴的氧氣資源。他知道,時間的緊迫和環境的嚴峻不允許他有絲毫的懈怠。
如果不能打開通風口,以趙剛掌握的化學知識,他還知道可以電解水來製氧。但是,這種方法和上麵說的製氧機的缺陷相近。
僅僅依靠蓄電池的電量,肯定無法滿足所需,那就需要啟動發電機,但是發電機又要消耗大量氧氣。
發電機消耗的氧氣,要比製造出來的氧氣還要多得多!
這是一個無解的循環,讓趙剛的希望再次沉入穀底。
而且,這種方法製造氧氣的副產品是氫氣,如果在密閉空間內積累到一定程度,稍微有個火星就會引起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