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弦,今天既然過來了,就先看看改的稿子。”王扶說。
崔道怡想儘快將《紅高粱》這篇發表,征得江弦同意以後替他做了簡單的修改。
王扶給江弦拎了把椅子。
江弦快速的把修改後的稿子讀了一遍,隻是改了些錯字和病句。
更吸引他注意力的,是稿子上的三條審稿意見,分彆是一審、二審、三審的時候填寫。
王扶:“自由不羈的想象,汪洋恣肆的語言,奇異新穎的感覺。”
崔道怡:“一開筆就是一場大霧,這是江弦在《花環》之後對戰爭文學創作觀念與手法的重新理解。”
光未然:“凸顯了民間抗日力量的勃興,作品中的人物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節和民族精神。”
江弦心裡熨帖了。
《人民文學》這三名編輯對《紅高粱》的評價可以說都相當的高。
“王老師,我看稿子沒什麼問題,你們就用這一版發行吧。”
和王扶聊完稿子的事兒,又聊了下座談會的事情,江弦這才離開沙灘北街2號。
他蹬著自行車,轉而往西城新華社大院的方向去。
新華社的大院也叫皇亭子大院,是新華通訊總社在西郊的工作區,也是生活區,好些個新華社的家屬也住在這一塊兒。
這裡北接京西賓館,西隔小馬路與空軍大院相望,東鄰有色金屬設計院,南連羊坊店生產隊。
門口有收發室,他跟人登記說明了來意,沒一會兒就出來一個人,正是之前見過麵的吳克魯。
“江弦同誌,你來了!”
“吳克魯同誌。”
打聲招呼,吳克魯便帶著江弦往皇亭子大院兒裡走。
江弦進去以後的第一感覺就是這院子真大。
有約莫十幾棟四五層高的蘇式建築,外觀、顏色不儘相同,圍合成幾個獨立的院落,勾畫出一個整齊典雅的大院輪廓。
地勢不平,東邊低西邊高,和四合院一樣,也分前院和後院。
庭院裡有樹有花,進到後院以後,江弦一眼看見車庫停放著好幾輛紅旗小轎車。
此外,有曲有直的水泥小路引領著通往各個院落的方向,與錯落有致的台階、起伏的地勢銜接,顯得渾然一體,自然和諧。
“好單位啊。”江弦忍不住讚歎。
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地理位置。
西郊這一塊兒這會還比較荒涼,附近都是農村,除了軍博和京西賓館這兩座引人注目的建築,還有圍牆圍起來的各類機關、軍隊大院,剩下的就隻有低而矮的平房斷斷續續地散落在大片的麥田裡。
吳克魯一路給江弦介紹,什麼家屬食堂、洗澡堂、衛生所、幼兒園、少年之家.配套設施那是相當的齊全。
“你也在這住?”江弦問。
吳克魯嗯了一聲,“單位給分的宿舍。”
“那還挺好的,上班距離挺近。”
江弦又想到汪曾祺的夫人施鬆卿先生,“我也認識一個新華社的人,不過她宿舍是在木樨地那邊。”
“應該是分社的同誌吧,木樨地那塊兒倒是也有宿舍,,沒辦法,人太多,光這一個院子又要辦公、又要生活,肯定住不下。”吳克魯說。
江弦點點頭。
住房,即便在80年代也是一個大問題。
不過一想到他已經拿下了兩座院子,心裡就暖暖的,特彆安心。
他跟著吳克魯走去一座C形樓前,樓門口還掛著的白色玻璃罩門燈,一左一右,看上去典雅大氣。
“這位就是江弦同誌!我想,大家應該對他都不會感到陌生。”吳克魯鄭重其事的給辦公室裡的同仁們介紹了一下江弦的身份。
很多人目光刷一下便集中到了江弦身上,江弦本人對這種關注弄得有點不適應,悻悻的打了個招呼。
“你拿《理解萬歲》的稿子了麼?”
吳克魯給他倒了杯水。
“帶了。”
江弦從挎包裡取出一份稿子,正是《理解萬歲》這篇報告。
之前任偉東答應過他,新華社會幫他把《理解萬歲》這篇報告出版。
“江弦來了?”
正和吳克魯說話,任偉東也趕了過來。
他和江弦握了下手,道:“報告的事,社裡領導班子已經簡單的討論過了,也和市宣傳部門通了個氣,現在已經敲定下來,決定在市裡再組織一場,還請江弦同誌你好好準備一下。”
“放心。”江弦認真的點了點頭。
等他告辭離開以後,吳克魯又看了一遍《理解萬歲》的稿子。
聽到幾名編輯正在討論著新焦點。
“你們看看這篇稿子。”
吳克魯把這篇稿子拍到桌上,臉上混合著一種夾雜著激動與感動的奇怪臉色。
“是個新焦點,相互傳閱著看下。”
“我看看。”
一名女編輯接過來,瞧了眼標題《理解萬歲!》。
“喲,這題目起的。”
等女編輯看完這篇報告,已經是熱淚盈眶。
這份報告很快在辦公室傳閱起來,每個看完的人都忍不住感歎,這篇報告文筆樸實、情感深切,作者這思想覺悟真是高聳入雲,寫的非常真誠。
“怎麼樣?”吳克魯期待著編輯們的反應。
“好啊,特彆好,這報告絕對能引起很多同誌的共鳴!”
吳克魯作為這篇報告的推薦者,此刻聽到同仁們讚賞《理解萬歲》,馬上生出一種當了伯樂的爽感,一種與有榮焉的滋味。
要不是他這麼有眼光,他們新華社怎麼會拿到一篇這麼好的報告!
“這是江弦同誌的手筆!”他又拋出一個大衛星。
“什麼?江弦!”
編輯們馬上嘰嘰喳喳起來。
“我還以為是一名軍營裡的乾部寫的!”
“是啊是啊,我也是這種感覺。”
“親赴前線,還記錄下這麼多戰士們的喜怒哀樂,江弦同誌了不起啊。”
“怎麼不是呢。”
新華社這邊馬上準備起《理解萬歲》這篇報告文學的出版事宜。
不過單純這麼一篇稿子就有點短,出版出來就太薄。
吳克魯給江弦提出個主意,他們新華社可以請幾名文學評論家來給這篇報告文學寫評論,屆時打包成一本報告文學集來出版。
江弦沒什麼異議,直接答應下來,這樣的出版方式在文學界非常常見,像是《高山下的花環》出版的時候,也附帶了馮沐和劉白羽兩位同誌的評論,這能讓作品更加多元化,更重要的是能讓書摸起來顯得更厚實一點。????任偉東也覺得這是個好主意,道:“附上文學評論是挺好,但是.”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