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街作者封神之路!
大家對易超的話,深表讚同。
燕子說道:“好像很多書都這樣,言情的也很多傻白甜的角色。主角一路智商吊打其他人。”
蔣磊在一旁說道:“其實這個就是大眾所說的爽文。作者代入感比較強烈,讓讀者更能夠產生共鳴,可以大肆yy。”
易超接著說道:“這種爽文發展下去,就是所謂的瑪麗蘇文或者湯姆蘇文。男主、女主都是人見人愛的,是所有異性的追求對象。達到巔峰就是不可描述的種馬文,比後宮文還要更加的邪惡。
這類網文,廣受底層人士的喜愛。滿足了讀者對各種事物的幻想。同樣也是最讓老師們感到頭疼的網文。
初中生和高中生作為青少年,感情處在懵懂中,除了傳統武俠和曆史文,就比較喜歡看青春校園類的,言情的,熱血的。”
當!
王國輝老師頗有幾分生氣,重重的放下茶杯,歎氣說道:“我就說這種網文害人不淺,尤其殘害青少年……”
易超笑道:“王老師彆激動,畢竟這種文算少數。現在也有很多不錯的校園文,好多也都是學生們自己寫的。像電視改編的關於學生的電視劇和電影,都是比較好的。
我們主要分析一下,並不是要去寫這類。當然了,讓我們寫,小年輕未必會看啊。畢竟我們的想法,在他們看來,有些過時了。”
蔣磊提示道:“偏題了!言歸正傳,說說其他讀者。十八歲以下讀者,其實隻能算是一種點擊率,像作者付費訂閱、打賞這塊,還是得靠我們這樣的讀者。”
易超接過話題:“十八到二十四歲,這是最龐大的一群讀者,多數是在校大學生和剛出校園的小年輕。工作生活壓力不大,有大把的時間刷手機。對網文涉獵的類型就比較廣泛,可以說是最不挑食的讀者。
二十五歲以上,到整代八零後的讀者,因為家庭和工作的比重增加,看網文的時間少了。但是對網文的質量反而要求高了,可以說是最挑剔的一群讀者吧。
他們有學曆、有見識,從傳統文學到世界名著,多少都有拜讀過,包括當初所謂的新概念文學。這類讀者是見證了網文的發展,對網文的了解也有十幾年了。”
梁月娥笑著插話:“就是跟你們倆一樣的八零後大叔唄!”
易超點頭說道:“對,他們挑剔歸挑剔,卻不吝嗇打賞,對好的網文會追更的。像講述各行各業的職場文,或者那種表現近現代社會變遷的現實文,這群讀者比二十五以下的讀者,更容易接受。其他類型的,像熱血文,也會選擇yy少一點的,多些智商的。”
劉春燕開著直播,見有粉絲問一些問題,便提了出來:“你們說的什麼瑪麗蘇文、種馬文,那都是什麼類型網文?”
覃向陽樂道:“這個我知道,瑪麗蘇文好理解,就是主角非常完美,erfect……”
易超打斷道:“讓他們自己網上查。雖然說,好的網文,會吸收不同年齡段的讀者。這個前提是要寫的好,而且故事設計的好。這個以後會抽空說說。
而大部分的網文,在設定的時候,其實多少就已經把讀者群體選下來了。針對不同讀者,寫作上也有些區彆。嗯,比如說,寫個都市或者現實類的文。胖子,你隨便說說看。”
覃向陽想都不想,張口就來:“職場小白成功曆險記,灰姑娘逆襲成白雪公主。”
蔣磊笑道:“你看,胖子書看得多,對套路的把握,簡單明了。”
易超說道:“他說的這兩種,很顯然主要讀者都是年輕人,包括部分學生。可以怎麼設計?愛情加事業雙豐收的路線,可以穿插加入隱形富二代的人設。
當然,這個愛情和事業,肯定不是一帆風順的。愛情要談一個吹一個,多談幾個之後,回頭發現男女主角才是最終c。或者談一個,矛盾重重,分分合合的。事業上也是,從小白開始逐級跳,過程肯定是要充滿曲折的。
首先從題材和套路上,就已經排除掉了部分四十歲以上的大齡讀者。那如何吸引這波讀者?”敲了敲桌子,示意蔣磊接話。
蔣磊泛懶,說道:“你講就完了唄!又讓我插一嘴。”
易超咳嗽一聲,說道:“這不是我一個人講,太單調了。你們給個回應,參與一下,熱鬨一點總好吧。”
蔣磊清了清嗓子:“這個,加個霸道總裁的配角。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上的問題,多穿插一些人生感悟和哲理性思考。”
易超想了想說道:“其實,思維放開一點,可以加個類似於九叔的角色,立馬都市職場小白文可以順帶一點靈異和玄幻。一個變動,可能就會吸引不同的讀者閱讀。”
李雅提問道:“總之,是不是作者自己不能把書的範圍設定的太窄?否則,自己把讀者群體給縮小了?”
易超點頭同意。
梁月娥疑惑道:“那每個人的愛好不同,有些人就是不喜歡某些類型的,那怎麼辦?像我就不喜歡戰爭題材的書。”
蔣磊手一攤,說道:“這樣的讀者,那就沒辦法了。就好比我,我特討厭偏西方玄幻的,光聽名字,什麼尼古拉斯,我就看不下去。這樣的讀者是沒辦法的。”
易超說道:“這麼說吧,都市題材的書,我可能首選的是職場類的,或者商戰的。青春校園類的,幾乎不關注。那麼這類文要如何吸引到我呢?
通常情況下,有了靈異的套路,或者說熱血的劇情,才會吸引到我。再或者,是走韓劇路線的模式,得有高富帥霸道總裁之類的社會故事情節。
總之,不能是純校園愛情故事。否則,會無形中流失一部分大叔讀者。並且把讀者鎖定在了學生、青少年男女和小部分家庭主婦中間。而這群讀者中間,還有一部分首選的題材也未必是純校園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