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無彈窗,更新快,免費閱讀!
在這個大航海時代,殖民國家劃分勢力範圍的方法非常簡單粗暴,在某處占領一個天然良港之後,便宣布對這裡的土地及土地上的一切擁有主權,然後將其納入到自己國家的版圖當中。有的時候甚至根本就說不上占領,隻要有該國的航海者抵達該地,便會搶先插旗單方麵宣布主權。特彆是來到遠東地區的西方殖民者,由於距離本國國土太遙遠,根本就沒辦法事事請示國內,所以這種所謂的“口頭占領”也成了常態。
當然了,如果有誰自恃實力過人,那也無需在乎自己看上的地方是否已經被彆家所占領,直接帶著人馬上就是了。大家手底下過招,憑實力說話,誰也不會把這種口頭占領真當一回事——除非進行如此操作的這個國家是海漢。
除了安南國在內戰結束後為了答謝海漢軍的援助,以租界形式贈予給海漢的幾個港口之外,海漢在南海地區的殖民地幾乎全都是靠著武力一點一點硬吃下來的。過去幾年嘗試挑戰海漢的國家,無一例外都踢到了鐵板上,要跟海漢搶地盤無疑是風險極大的一種選擇。
如果海漢真在擊敗西班牙之後宣布對呂宋島的占領,那可以料想大明、安南這類國家絕對不會有任何異議,因為他們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去爭奪這片隔海的土地。而荷蘭、葡萄牙這些國家就算眼紅,也同樣不太敢去挑戰海漢的權威。
這次在高雄港集結的北路軍中,除了海漢的幾支精銳部隊之外,也一如既往地加入了由福建軍方選派的數名軍官組成的軍事觀察團,對這次作戰行動進行全程觀摩。海漢並不擔心讓許心素的手下見識到己方的最高戰力會有什麼不妥,事實上在遼東作戰期間,也一直有來自福建的軍事觀察團在軍中一同行動。國防部認為這樣做一是能鞏固雙方之間的互信,二則是讓對方能夠清晰地認識到兩軍實力上的差距有多大,以打消對方的不安分念頭。
這次的軍事觀察團不僅有福建明軍武官,甚至還有來自朝鮮國的武官加入進來。遼東戰爭因為嚴冬來臨,雙方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停戰,於是在遼東觀戰的朝鮮軍事觀察團就沒事可做了。帶隊的將官名叫李希,跟國王李倧也算是沾親帶故的遠房親戚,眼見遼東無事,本想溜回朝鮮去歇幾個月,待開了春再來遼東這邊觀戰,卻不曾想海漢軍方主動向他發起邀約,請他隨軍南下,前往南海觀摩海漢軍將於次年年初展開的一場作戰。
李希也是個生性跳脫,閒不下來的人,聽聞在南邊還有仗可打,便一口應承下來,也沒問過這南邊究竟是有多靠南。當然如果當時讓他知道這個戰場是在金州以南六千裡的海島上,他還真未必願意遠渡重洋跑這麼遠一趟去看熱鬨了。
總之李希便稀裡糊塗地跟著海漢軍一起離開了遼東,先到山東登州芝罘島盤桓了幾日,然後部隊整裝從海上南下,到浙江舟山港又逗留了幾日。李希打聽之後,得知舟山港這地方已經是在朝鮮國西南一千多裡遠的地方,心道海漢所說的戰場大概便是在這附近了。誰知住了幾天之後,艦隊再次出發,沿著海岸線繼續往南行進,穿過福建海峽抵達高雄港。
這高雄港究竟在什麼位置,以前從未離開過朝鮮國的李希完全沒有概念,問過海漢將領之後才知道,這地方已經在漢城以南三千裡了。而走到這裡,才隻不過是去往戰場的整個航程剛一半而已。李希這才意識到,原來海漢人說的“南邊”還真不是開玩笑的,參戰部隊的行軍跨度竟然如此之大,也是讓他咋舌不已。他本身就是帶兵的將領,自然知道要在如此之大的範圍內進行大規模部隊調動有多困難,而這樣的軍事行動所需的後勤補給安排就更是十分複雜了。
如果以朝鮮國的軍事實力來衡量,那是萬萬實現不了這樣的行動計劃。彆說去到南海,便是高雄港所在這地方,朝鮮國就沒法派出成建製的艦隊到這裡作戰了。李希在高雄港逗留期間,也見到了海漢為了這場戰鬥所進行著的各項備戰工作,心中暗自慶幸朝鮮國沒有成為海漢的對手。
想當初王湯姆帶著大半支艦隊來到漢城附近,其氣勢之盛便已經讓朝鮮國失去了抵抗的勇氣,而如今這支艦隊中還彙集了在遼東一線打得金人無力還手的另外幾支精銳部隊,實力自然不容懷疑。然而據說這裡還僅僅隻是三支參戰部隊中的北路軍而已,還有另外兩支大軍會從其他地方出發,然後在預定的作戰地點會合。
有些保密層級不太高的戰前動員會議,李希也能以軍事觀察員身份參與旁聽,所以他對於海漢接下來的作戰行動安排大致也了解六七分。李希雖然不清楚另外兩路海漢部隊的陣容如何,但既然他所認知的這些海漢精銳隻能在三路大軍中擔當三分之一,想來另外兩路部隊的實力也應該相差無幾。以這樣的雷霆之勢集中攻打一處目標,想來他們的對手西班牙人應該隻能自求多福了。
如今高雄港的參戰部隊基本已經萬事具備,就等著從三亞發來的啟程命令了。
事實上高雄和金蘭兩處港口集結的參戰部隊還要比三亞大本營更早完成集結備戰,原因是三亞海軍這次要帶上已經完成海試的“勇士”級原型艦一同出征,而艦上蒸汽動力係統的維護保養工作因為部分備件的質量問題,不得不臨時重新生產,因而導致了整個備戰工作的延遲。
當然軍方也可以選擇不帶這艘新式戰艦出征,但海軍堅持認為實戰才是最好的檢驗,這次的跨海作戰遠比一百次的海試都更為有用,正好可以看看這艘船在作戰狀態下的運轉還存在什麼問題。所以哪怕是因此而耽擱了備戰的進度,海軍還是選擇要帶上這艘船一同出征。
海軍不走自然誰都彆想走,於是三亞大本營的參戰部隊為此就多等了三天,直到這艘原型艦的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國防部才向執委會提出了開拔的申請。
執委會為這次行動所特彆擬定的代號也非常形象切題——征西。按照陶東來的解釋,這個“西”,既是指西班牙,也是泛指進入遠東地區的西方殖民國家。如今跟海漢有過交手經曆的西方國家都已經認栽服軟,也就隻剩西班牙這個對手還強自不肯低頭就範,打敗這個對手,對海漢來說的確是有著非同一般的特殊意義。
在部隊開拔之前的一天,《海漢時報》久違地出了一期特刊,向國民宣布,海漢國將派出部隊遠征馬尼拉,以此作為去年西班牙人主動挑起戰事的報複,同時解放當地飽受欺淩的漢人移民。如果西班牙人拒不投降,那麼海漢大軍將會攻破馬尼拉城,並把當地的西班牙人逐出南海。
由於有了之前長期的宣傳攻勢作為鋪墊,而且駐三亞部隊近日開始集結待命也瞞不過有心人,得知這個消息的海漢民眾對此都沒有感到特彆吃驚。海漢對外發動戰爭本來就頻率極高,更何況這次要打的對手是先前主動跳出來挑釁過海漢的西班牙,民眾對此倒是支持的聲音占了絕大多數。
但對此事最為支持,表現得最為興奮的,卻並非海漢國民,而是葡萄牙與荷蘭兩國的駐海漢公使。作為西班牙在全球範圍內的直接競爭對手,這兩國當然是巴不得能看到西班牙倒黴。他們雖然在過去數年一直拿遠東地區的西班牙人沒什麼辦法,但這次挽袖子下場動手的可是海漢人,就算西班牙人再怎麼厲害,遇到這個殺神了也隻有挨打的命了。
荷蘭東印度公司雖然沒像葡萄牙那樣派出船隻與人手參與這次行動,但也很大方地向海漢軍方捐了一批產自印度半島的棉布和棉紗,作為對此次行動的支持。雖然東印度公司也未必能從戰後的呂宋島撈到什麼好處,但西班牙被踩下去了,此消彼長之下,就意味著荷蘭在遠東地區能得到更多的貿易機會,這正是東印度公司所夢寐以求的國際局勢變化。對於海漢出兵攻打馬尼拉這件事,荷蘭人自然是樂見其成,讓海漢大軍能把西班牙人徹底逐出南海,趕得越遠越好。
而葡萄牙人除了殖民和貿易方麵的競爭之外,更是與西班牙人有著統治與反抗的特殊關係。如今葡萄牙國內的獨立抗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任何能在海外打擊到西班牙的機會,自然都是不容錯過。所以這次葡萄牙派了兩艘船和數百人直接參與到海漢牽頭的行動中,也是希望能夠借此機會給西班牙一記刻骨銘心的痛擊。
不過在行動期間,葡萄牙人隻能將參戰部隊的指揮權交到海漢手上,一切作戰指令都聽由海漢這邊統一下達。雖然這不免就有低人一等的既視感,但葡萄牙人為了實現打擊西班牙的目的,也顧不得這些細節問題了。再說有強大的海漢軍打主力,他們就算去了也還未必能撈到在第一線直接參與作戰的機會。
當然了,在從三亞出發的這支部隊中,也少不了安南軍事觀察團的存在。如果不是安南與暹羅國之間的形勢正趨於緊張,以兩國多年以來的深厚合作關係,安南肯定也會派一支精銳部隊隨海漢軍前往馬尼拉助戰了。這次安南雖然沒有直接派部隊參戰,但卻借了兵給海漢部署到馬六甲海峽的星島基地,以暫時替代羅傑的南海特戰大隊,也算是間接幫了海漢一個大忙了。當然這個忙也不是白幫的,按照兩國事前議定的條件,海漢將會在年內交付給安南四艘探索級戰船,作出此次借兵的答謝。
此外在金蘭灣集結的海漢軍所需的補給物資,也有一部分是在安南國內就近組織采購,得到了地方官府的大力配合,也幫海漢省下了不少麻煩事。
1637年一月三日,海漢執委會向國防部下達了啟動“征西行動”的命令。在三亞、高雄、金蘭灣三地集結的部隊,終於等到了開拔的這一刻。
此次國防部從全國各地調集了多支精銳部隊參與行動,兵分三路同時向馬尼拉進軍。陸海兩軍的參戰人員超過五千人,包括運兵船和補給船在內的參戰船隻超過百艘,這幾乎可以算是海漢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海外作戰行動了。如果說以往海漢軍的作戰往往是以少打多,兵力相差十分懸殊,那麼這次行動至少在兵力方麵不會遜色對手太多了。
而如此規模的渡海遠征,其所需消耗的補給物資也是一個驚人的數目,僅是為海軍蒸汽戰艦提供燃煤和淡水的綜合補給船就有二十多艘。考慮到征途遙遠,難以在這條航線上保持密集的補給運輸頻率,所以出征時就帶上了足以維持部隊二十日作戰所需的物資。軍方雖然也製定了後續的物資運輸方案,但所有人都希望這場戰事持續的時間不要拖得太長,因為對海漢而言,這場戰事的軍費開支實在是太大,打的時間長了,隻怕國家財政方麵會在年初就出現難以填補的赤字。
參戰這幾千人從接到調令離開駐地前往集結點開始算起的軍費消耗,平均下來每天就得數萬元,光是集結期間的軍費就已經花掉了好幾十萬,這還沒把換防部隊調往這些參戰部隊原駐防地的開銷算進去。而為了這場仗提前采購的各種軍需物資,其消耗更是達百萬之巨。如果不是九月的時候靠著軍購訂單拍賣,從荷蘭人和馬打藍人手裡狠賺了一筆,海漢在備戰期的軍費開支可能就已經會讓執委會改變主意不打這場仗了。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書架與電腦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