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娛從1998開始!
《驢得水》這部電影作為林東峻的第一部電影,他也是要參與製片工作的。他對自己的製片能力還是很有信心的,而且通過這個環節,可以非常充分的了解這個年代電影製作的相關細節,對自己熟悉此時電影製作的各個環節很有幫助。
而且這部劇雖然不是什麼上千萬的大製作,不過還是要控製好成本,拒絕鋪張浪費,林東峻打的可是小成本高票房的注意。
這部電影雖說投資不多,不過前期籌備工作還不少,算起來三個多月的籌備時間也差不多了。
實際上電影製作流程中,前期籌備工作是非常繁雜、耗費精力的,有些大項目的籌備就搞一兩年,這是非常熬人的。
這個工作做好之後,拍攝倒是花不了多少時間,演員檔期處理好,按部就班拍攝就行,之後就是後期的剪輯、配音、配樂等工作了。
這個時期開拍前就宣傳的也就是國內一流的大導演才有的待遇,林東峻一個新人,連這一步都省了,宣傳什麼的還得看成片之後的效果。
有了陳新明這個製片人把控全局,接下來的工作進行的很順利,兩人沒花多少時間就把詳細的預算做好了,二百九十萬的預算,為了以防意外,取個整數三百萬。
接下來就是去北影廠拿下最後的一筆投資了。
國內電影曆史上曾有十幾家電影製片廠,其中以八家最為知名,後世稱為八大製片廠,簡稱北影、長影、上影、珠影、西影、瀟影、峨眉、八一。
長影,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北影,國內最大的電影廠之一;西影,第五代導演造星廠;上影廠,上海文化的締造者……
1993年,國家廣播電影電視部推出電影行業機製改革,此前由中影公司統一發行國產故事片的方式進入曆史,各大製片廠直接與地方發行單位商談成為新的開始。此舉把各電影製片廠推向市場,他們需要自負盈虧,這讓各大電影廠生存壓力劇增。
在此之前,國內電影實行統購統銷的政策,各大製片廠製作電影的費用大概為50萬左右,中影公司向各大製片廠以90萬元一部的價格買斷電影,然後中影公司向各個省的發行單位發放拷貝。
中影公司從總票房中拿走70,24留給各個省的發行單位用作院線的建設,剩餘的6上繳各省的財政。
隨著國內電影業的持續低迷,1994年,廣電部出台了348號文件,確定中影公司每年引進“十部”大片的慣例,至此國產電影市場開始出現了好萊塢大片的身影。
隨著好萊塢大片開始在國內上映,優質的好萊塢商業電影開始在國內電影市場攻城略地,一度占據年度總票房百分之五六十的份額,八大廠的日子越發難過。
麵對好萊塢電影的虎視眈眈,這些進入市場後的大製片廠,由於“統購包銷”的生產慣性,這些國有電影製片廠普遍不懂發行,電影內容和市場脫鉤,無法滿足觀眾需求,因此造成了入不敷出的現象。
內部而言,90年代中後期,隨著國內產業機製的改革,這幾年已經幾乎默許了民營資本進入影視領域,一批小型民營影視公司相繼成立,開始試水電影行業,比如北大華乙,新畫冕,華藝廣告等公司,八大廠生存空間進一步被擠壓。
製度上確立民營資本的合法地位已經傳出了好幾次風聲,相信不用幾年就會正式出台。
林東峻知道,接下來不久,也就是在2003年,電影市場進入全麵的產業化改革之後,這些民營電影影視公司抓住了機會,成為新一輪的弄潮兒。21世紀前十年國內影視行業極大巨頭公司基本都是在這個時間段前後進入這個行業的。
內外以及自身三重壓力下,實際上八大廠的日子已經越來越不好過了,每年的投拍片子數量在減產,拍好的片子上映之後票房數據也不怎麼樣,隻能靠賣廠房、租賃電影器材和場地、接拍廣告以及旗下的電影院線續命,國有製片廠不得不求變生存,轉企改製成為大趨勢。
走轉企改製之路,相對成功的則要數中影集團和上影集團了,其他幾家電影廠後世都慢慢沒落了。
北影廠在1999年就會逐步嘗試改製,並在2000年和中影公司、兒童電影製片廠、電影頻道節目中心等八家總局直屬電影企事業單位合並改組為中影集團。
上影廠在2001年和上影集團、永樂集團、動畫集團及上譯廠、科影廠等十家企業合並,成立上影集團。
……
北影廠成立於1949年,與新中國同齡。最早的廠址在新街口,陸續搬了3回,才搬到現在這塊位於北三環中路77號的位置。之後三十多年在這裡留下了深刻的華夏電影曆程。
北影廠從拍攝紀錄片起家,到五六十年代拍攝出《祝福》、《青春之歌》等經典故事片,再到去年出品的頗受市場好評的《甲方乙方》,“光榮與夢想”這個詞之後經常出現在對北影廠的描述中。
“工農兵”是北影廠的廠標,《小花》、《林家鋪子》、《駱駝祥子》、《知音》、《甲方乙方》等很多經典作品的片頭都曾經有這樣一個代表輝煌與榮耀的印記在熠熠閃亮。
林東峻知道明年,北影廠和其他七個廣電部直屬單位將被合並整組為中影集團,工農兵廠標在片頭隱去,被中國電影集團燕京電影製片廠的漢字所替代。
北影廠主樓當時是電影生產的“大腦”和樞紐,當時的d委、廠委、生產和創作都在這裡起決定權和指揮權,當年電影的開拍和決策都是在這裡作出的。
在這裡還總結出不少創作的規律,其中就有著名的“本子、票子、班子”三要素規律,一部成功的電影,首先要有好的劇本,然後是要有錢,最後是拍攝班子要好。
此時,林東峻和陳新明就在北影廠主樓的一間小會議室裡等候。
另外一件會議室了,關於林東峻這部電影投資的問題,廠內的幾位領導和相關專業人員正在進行激烈討論。
“這部電影雖然本子不錯,不過導演還是一學生,我對這次投資不太看好,搞砸的可能很大……”有人表明了自己的想法。
“我倒是覺得還不錯,再說了,投資額也不是很大,完全可以試一試嘛!”這是其中一人的想法。
“是啊,咱們這項工程不就是為了挖掘幾個年輕導演嘛,雖然是學生,也在咱們這個範圍內啊。再說了,這次有一千五百萬的項目資金,擠出來百十萬還是可以的嘛……”
“我也覺得這個故事不錯,咱們已經選定的幾個項目,排除主旋律片子,其他很多故事都講的雲山霧繞的,這個就很不錯,可以試一試……”
“這個項目還差一百六十萬資金,咱們已經確定了六個項目了,剩下的資金恐怕有點不足……”
“我覺得這個本子還是不能放過,這次這個項目中我就覺得這個本子故事很好,要是這個項目資金不夠,還可以從其他項目抽一部分資金嘛……”
“既然是衝著這個‘青年導演計劃’來的,還是不要挪用其他資金為好,咱們廠裡還有好多自己人等著資金拍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