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啟胤的感慨。
很快發到了王三手中。
他隻是看了兩眼,也沒在意就丟在了一邊讓巡境使歸檔。
洪啟胤的擔憂,不無道理,但也沒什麼道理。
首先,他不是嬴政、更不是王莽、也不是楊堅。
其次,這三個人所在的朝代,是很典型的貴族、士族統治時代,跟他的時代不一樣。
真要論起來,能給他作為樣本參考的,應該是宋元明清。
因為這是科舉製推行之後的時代,士紳地主才是宋元明清這些朝代的參考範本。
說到底,華夏曆程發展至此,單純依靠土地農業,已經快到極限了。
接下來,伴隨著世界農業的大發展,十八世紀,將會是全世界所有地區人口的爆發期。
而現在,印度次大陸的人口才七百萬不到、東南亞總人口也才一千萬多點、更不要說美洲、歐洲、非洲這些地方的總人口了。
光是中國區域的總人口,就占據了地球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多。
也就是說全世界也就四五億多點人口,還有很多還處在部落時代的人口。
所以,隻要抓住這個時間點,想要快速發展,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外轉移矛盾。
洪啟胤說他的政權大概率二世而亡,卻忘了秦朝是因為軍功爵製下的勳爵度腐朽,始皇帝平了天下之後,無仗可打,以關中之地,大量朝著四方遷徙秦地百姓,相當於完成了第二次周公徙封。
將大量的秦地百姓遷往占領區充當征服者,再加上第一次統一人心不齊,這才導致了崩潰。
說到底,就是過擴了。
之後的漢代,明明還是用了相關政策,但為什麼沒有崩潰。
除了七代明君的西漢外,是漢武帝用一己之力補齊了補丁,這才奠定了士族根基。
而新朝的王莽,則是崩潰在經濟改革和複古上,損害了士族階級的利益,士族不搞你,那他搞誰。
王莽有多強也是少人知道。
他改革了幣製,前前後後四次,新朝一個士族集團組成的政權,居然能堅持四次不倒,也不是一般的強悍。
要不是最後他動了土地,搞了井田製,也不會被士族給端掉,最後白白便宜了劉秀。
至於隋朝。
完全就是二代楊廣胡搞,明明是五十年、一百年的工作,他偏生想要十幾年內全部解決掉,最後被內憂外患一起搞死。
所以,總結這三朝與現在的情況比對,秦朝給王三統一天下的路徑方案的借鑒、新朝給王三經濟政策穩定性的反思、隋朝給王三有些事情要長遠,有些問題要急切,不能全部擠在一起。
這就是為什麼王三要拉長周期,一邊對內穩固,一邊逐步對外擴張輸出矛盾。
而宋元明清中,宋朝給他的教訓是文武失衡,元代給他的教訓是稅收製度的變化要謹慎,明代給他的教訓則是皇權與士紳利益的權衡,清代則是讓他有更多辦法整合少民土地。
因此,他打仗的目的,從來不是打仗,而是將沉澱在中國境內的所有財富,整理出來,用來盤活整個中國的經濟。
至於國內的問題,效法周朝,封建外域,殖民拓土。
然後在殖民拓土的勢力頭頂,安排唐代那樣的都護府、漢代的推恩令、稅收協調等等方式完成擴張與矛盾轉嫁。
最後就是近現代的產業資本、金融資本的優缺點取舍。
說實話,他都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輸好。
隻要中庸權衡側重之後,他能活到一統中國的話,就能讓新順平穩渡過前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