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同賊主力攻破密雲,昌平總兵尤世威兵敗,撤回昌平州。”
崇禎得知此聞,那一種祖宗又要被掘的感覺有冒出來了。
“尤世威是乾什麼吃的!他又沒有守住!”
崇禎氣急敗壞,但很快有頹唐跌坐。
手撐在桌案,忽的看到了一卷書。
《大同論·中》。
他也在看。
尤其是當他知道,新順國突破一擊而破劍門關之後,他就命人弄來了書。
但崇禎有點蒙蔽,傳聞大同論不是上下兩卷嗎?怎麼會有中?
不過,崇禎還是看了起來。
隻是一看,他就皺眉起來了。
因為中卷和他看的上卷有延續,但其中好幾個篇章,感覺斷的很厲害,不一樣。不過還是看看吧。
隻是他可能這輩子都不知道的是,中卷其實是之前上卷中被摘掉的部分,有人不想他看。而現在被拿給他,必然是有人在背後操弄的。
這一卷是對曆朝曆代政策的係統性總結,其中也包括了對軍隊的總結。
再聯想上卷的內容的不完善,崇禎隱隱有猜測,或許中卷是補充出來的也說不定。
崇禎看了一眼目錄。
很快找到了一篇沒看過的內容,名喚技藝篇。
“自燧人氏鑽木取火製取火種開始,人民開始對血肉進行烤製,進而開始擺脫血肉寄生蟲、疾病等侵擾,也解決了食物腐敗之後長期食用的短壽問題。
也是從這個時代開始,人的平均壽命,從二十年,增長到三四十年。
不要小瞧了這一二十年的差距,這是一代人的差距,也是人類對於技藝積累之後,傳承後嗣的時間差。
以前,因為短壽,於是在你的子嗣還未長大認知世界,你就死去了。
你一身對抗大自然、敵對部落、食物儲藏等等經驗,隻能被迫留諸結繩,交給部落之中的長者與巫去傳承。
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明天和意外,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先到。
所以,那個時代,部落的滅亡,可能隻需要一場雨,一場山洪。
先人苦苦掙紮在物資不豐的時代。
但真的是不豐嗎?不,而是那個時代的先人,在燧人氏之前,沒有傳承,天天求生,中原百姓一直,也隻能做一件事。
活著。”
崇禎往下翻,技藝篇主要是依托《韓非子·五蠹》進行拓展。
著重強調的是,生產力的發展,進而帶來勞動方式的改變。
這篇為的是下篇的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等等內容的前瞻。
崇禎往下看“燧人氏時,漁、獵、采、農、牧等業都做,因為那個時代,人對於世界的認知是不足的,所能攝取的食物是有限的。因為才學會用火的人,才算是初步掌握對自然的改造。
隨著壽命的增加,三代同堂的事情才算是廣泛分布在神洲大地上的各個氏族內。
於是,在同一個時間段內,氏族數量開始翻倍。
遇到瘴氣,大火燒林。
遇到寒冷,篝火燒柴。
遇到野獸,舉火燒烤。
火,承載了人族擴張的基礎。
而如何用火,保存火,繁衍火,曆朝曆代都在迭代,以至於火成為了權力架構的一部分。
最開始的火官是一個頂級貴族,德高望重,尊敬無比,負責看顧火焰生滅。
但現在火官還在嗎?沒了。
為何?因為人類從鑽木取火,進而學會構塘存火,再來進入火鐮時代,直到今日火折子、火鐮一起使用。
火,不再是難以存取的存在,於是火官就不再了。
但火官往往都是部落中的長者,有多年生存經驗,會講神話故事,熟知部落習俗,他們搖身一變,成了巫、首領、史官等等。
而他們,換了新的壟斷物。
什麼?
知識與技藝!
知識讓人知道自己來自何方,技藝讓人能更好的在自然中活下來。
壟斷知識與技藝者,便是國家的統治階級,夏商周是巫與貴族,秦漢是軍功集團與經學士族,魏晉南北朝是儒釋道三家跟士族,隋唐是世家,宋就是科舉士紳與趙宋收納的上層武夫勳貴,元為黃金家族,明為程朱世宦。
他們其實一直都在,隻是每每到了曆史的節點,他們就換一個身份出現在眾人眼前。
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