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軍區的劃分,是為了解決後續治安戰和地方維穩的問題。
早期王三簡單粗暴的劃分為東西兩個軍區。
之後隨著戰爭的發展,逐漸出現了各鎮分軍區,以及這一次南下滅南明的左中右三路招討使,跟打進南方之後,直接頂替南方兵備勢力而衍生的東南、華南、西南三個軍區。
所以,經過綜合考量,王三頓了頓,對樞密使同知王季伊說“朕覺得先安排九個軍區如下。
中原軍區直隸、察錫、河南、湖北、安徽、山東、琉球、倭國。
東北軍區遼寧、朝鮮(漢四郡)、高麗(岱清國控製區)、吉林、奉天(哈爾濱阿城)、鬆江、漠河、安江(黑龍江以北)、東速(烏蘇裡江以東)、東鮮卑高地。
大漠軍區嶺西、高車、單於、符天、中鮮卑高原。
西北軍區陝西、山西、綏遠、寧夏、隴右、西涼、青海。
西域軍區東疆、北疆、南疆、承天(伊犁)、西疆、哈薩克、大宛盆地、西鮮卑平原。
西番軍區西藏、象雄、印度半島、阿富汗地區。
西南軍區四川、重慶、雲南(包含猛養地區)、麓川(緬北撣邦+蘭納清邁地區)、緬甸、老撾、暹羅、馬六甲。
華南軍區湖南、廣東、廣西、黔寧、交趾、占婆、真臘、婆羅洲。
東南軍區江蘇、應天、江西、浙江、福建、呂宋。”
樞密使同知們趕緊按照王三安排,將對應省份沙盤的拚圖單獨挪開,形成了九個大軍區範圍。
中原軍區,就是單獨囊括了海河流域、黃河下遊平原、淮河平原這幾個地盤。
人口繁多,地盤廣大,也是下一個工業化階段重點、優先發展的地盤。
所以,這一次的軍區設計邏輯,並不是單純的軍事安排,而是經濟發展邏輯。
相較於後世工業化時期需要麵對的外部風險來說,大順現在需要麵對的危機其實沒剩下幾個。
一個代善後金、一個高麗岱清,這倆有東北軍區直接鎮壓,問題不大。
至於羅刹人,暫時是過不來了,畢竟他都跟和碩特固始汗合作了,一起往外卷,目的就是羅刹,基本上不可能再讓羅刹跑來西伯利亞了。
至於其他幾個方向,暫時來說問題不大,因為大明的隕落,導致了殘明勢力也被迫往外卷,因為大順對於土地政策和傳統士紳態度的變化,直接導致了這批人必須跑出去,否則留得太近,就很容易被滅掉。
所以泰西人的力量不可能跟曆史上那樣,在南洋快速壯大,反而會直麵帶走了相對先進技術的殘明勢力。
大概率,就是碾壓。
正好也給大順打前哨,等過幾年再來乾掉他們。
因此基於此等環境,占據整個平原帶精華的中原軍區設立初衷,就是為了解決接下來工業化所帶來的政治、社會問題。
當然,軍區設立,肯定不會隻考慮陸地問題,也會考慮海洋。
琉球與倭國交給中原軍區直接統轄,目的也是不言而喻,就是為了獲得第一階段的海外產品傾銷地。
倭國人口現在已經上千萬了。
完全可以承擔得起產品傾銷的需求。
不僅是倭國產白銀,更重要的還是倭國人口也可以買賣,海外封建的便宜勞動力,倭國就是絕佳的產出地。
至於朝鮮那邊的人口,大部分需要填補去大漠、西域等地,這一大片區域都不夠分,就甭想往海外送了。
而且倭國奴隸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倭國絕大部分平民是沒有姓氏的,沒有姓氏就意味著沒有族群概念。
隻要沒有族群概念,就是鼎好的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