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骨刀之九州旗!
直到天色已經暗了下來,四個人,這才返回而出。之後又陪著爺爺奶奶吃了一頓晚飯,呆到了半夜,這才告辭返回,因為第二天,一早上所有人就都要離開了,也就沒有時間告辭了!
第二天一早,所有人都沒有睡懶覺,天剛剛亮的時候,兩輛悍馬,飛馳而出,化為了兩道塵煙,轉眼就消失不見了!
按著原計劃,是準備直接飛去北嶽山的,但是,身在北嶽山的弟子彙報,這兩天張開在北嶽山,正在給書院辦手續,如果直接去了,難免要與之碰麵,古嶽為了不麻煩,加上,他通過九州旗的感應得知,下一把九洲旗,也就北方,與北嶽山的方向,大體相同,所以,短暫的商議之下,乾脆也就不麻煩了,一行七人,兩台車,一路尋找感應九州旗,一路溜溜達達的去北嶽山,反正,也是漫無目的的尋找,眾人也並沒有任何的意見!欣然同意了!
而,轉眼就過去了三天,這三天,幾個人,一直挑選著山路行走,穿越群山,但是,卻終究是沒有發現九州旗的蹤跡。而明天下午,也就要到達北嶽山,但是,也有一個好消息,那就是,忙完了這邊的張開,已經離開,快馬加鞭的又趕往東沂山了!
五嶽之中古北嶽恒山,從春秋戰國到明代中期一直在河北境內,即今天heb省bd市的大茂山。明末清初時才被定為山西渾源天峰嶺(玄武山)。古籍記載一般為曲陽恒山(後行政區域變更,位於阜平縣、唐縣、淶源三縣交界處),曲陽恒山改稱大茂山,又稱神尖山,阜平人、淶源人稱之為神仙山。
自中華文明有信史以來,春秋戰國至明代,北嶽恒山一直在曲陽後來行政區劃有所變更,直到如今曲陽縣還保留有北嶽廟,曆朝也都在此祭祀北嶽。我國名山五嶽之中的北嶽是明末清初時才被定為山西渾源天峰嶺的,而古北嶽恒山則從春秋戰國到明代中期一直在河北境內,也就是heb省bd市的阜平縣大茂山。從秦代到清初1700多年的曆史中,曆朝皇帝祭祀的恒山都在heb省的大茂山,這些都有史書記載。自秦代至明代,北嶽恒山一直在曲陽後來行政區劃有所變更,直到如今曲陽縣還保留有北嶽廟,曆朝也都在此祭祀北嶽。直到明朝後期才把北嶽恒山“易地安置”到山西渾源,清代才開始在山西的恒山祭祀北嶽。
古恒山位置,北魏酈道元所作《水經注》載“又東南過中山上曲陽縣北,恒水從西來注。之滱水自倒馬關南流與大嶺水合,水出山西南大嶺下,東北流出峽,峽右山側,有祗洹精廬,飛陸陵山,丹盤虹梁,長津泛瀾,縈帶其下。東北流注於滱”。通過滱水和恒水可以確定古恒山位置。
北宋沈括所作《夢溪筆談》載“北嶽恒山,今謂之大茂山者是也。半屬契丹,以大茂山分脊為界。嶽祠舊在山下,石晉之後,稍遷近裡”。
《中國曆史地圖集》載明,自春秋時期起到明朝早期,北嶽恒山一直在河北曲陽和淶源之間,也曾稱常山、大茂山;明朝後期和清朝,恒山才標注在山西渾源。
《辭海》、《辭源》、《中國大百科全書》等指出,北嶽恒山在曲陽西北,也名常山,自虞舜帝以下曆代王朝皆祀北嶽於曲陽,明代始以山西渾源的玄嶽為北嶽恒山,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移祀北嶽於渾源。
古恒山佐證,定州奏,大風雹,北嶽廟殿宇樹木悉摧敗之。因山立廟,即今天曲陽北嶽廟。
恒水從西來注(《水經注》),是以山名來命名河流名,即今天橫河。
代郡,秦置。莽曰厭狄。有五原關、常山關。(《漢書地理誌》),是以山命名關隘,即今天倒馬關古代也稱作鴻上關,是明朝長城內三關之一,在恒山北麓。
太後欲王呂氏,乃先立所名孝惠子強為淮陽王,不疑為恒山王;其中以地名冊封王位。年六十二卒,後以德裕貴,追贈中書左丞,封恒山郡公,諡正毅(《元史列傳》),以地名封公爵。
常山由來,為避漢文帝劉恒諱,把恒山改名常山。
趙王遂立二十六年,孝景時晁錯以過削趙常山郡,諸侯怨,吳、楚反,遂與合謀起兵。(《漢書列傳》)己亥,恒山郡太守顏杲卿敗何千年,執之,克趙、钜鹿、廣平、清河、河間、景城、樂安、博平、博陵、上穀、文安、信都、魏、鄴十四郡(《新唐書本紀》)。皆是以山名而定郡縣名。即現在heb省會sjz市及周邊正定、元氏等地,正定即是常山郡治所。現在正定縣的一些地名和企業名中還可以經常見到“恒山”。
曲陽縣因地處古北嶽恒山彎曲的陽麵而得名。
《五嶽真形圖》其中北嶽真形圖有載北嶽恒山,在定州曲陽縣,是長桑公真人得道之處,天涯、崆峒二山為副。嶽神姓晨諱咢,封號“安天元聖帝”。北嶽者,主世界江河淮濟,兼四足負荷之類,管此事也。五嶽真形圖石碑在泰山和嵩山均有相同記載,據傳日本根據泰山真形圖和泰山等高線對比,得出中國古代發達的地理勘測技術,那麼若是研究北嶽真形圖恐怕要在河北而不是山西渾源了。
《孫子兵法》中載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所謂靈山出靈物,常山蛇陣中國古代著名軍陣。
北嶽“改祀”,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兵部尚書馬文升,議祀北嶽於曲陽改為渾源,理由是一是曲陽在京都之南;二是曲陽北嶽廟距北嶽恒山140裡;三是宋失雲州,始祭恒山於曲陽。這第三個理由純屬編造,時任禮部尚書的倪嶽予以反駁,奏議沒有生效。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戶科陳公奏罷曲陽廟祀改祀渾源獲準,但仍祭於曲陽。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帝允刑部給事中粘本盛之請,始改祀渾源,改祀之爭曆時150餘年。
造成北嶽改祀於sx省渾源縣天峰嶺直接原因一、河北在元代、明代初期戰亂頻繁,人口大量減少,同時建於大茂山上的原有廟宇損毀嚴重,明朝從洪洞縣向河北大移民可作旁證。而進入恒山交通阻塞,隻能到曲陽祭祀,不能親臨登山之樂。同時山西在元末明初戰爭中損失相對較少,人口及曆史文化保留較多,於是朝中逐漸產生了改祀派,想把保定的恒山正位改祀於渾源的天峰嶺。直到清初順治年間滿清入關不久並不了解實際情況,朝中改祀派占了上風,終於改祀北嶽恒山於山西渾源。二、渾源人注重名山文化的宣傳、挖掘、培養,特彆是在天峰嶺腳下修了懸空寺北魏後期公元490年始修,天峰嶺上建了不少的廟宇、神殿,這也增加了改祀於此的分量。
不過,對於“改祀”一事,明清兩代都有不少人反對。如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在對曲陽、渾源考察後,作《北嶽辨》就認為北嶽在京都之南的理由不能成立,“都邑無常,而五嶽有定”,曆代的製度是“改都不改嶽”。至於“宋失雲州始祭曲陽”一說,更是錯誤,還用大量史實碑文駁斥馬文升之說。如果單從自然景觀來講,論山的雄、奇、險、秀,保定的古恒山皆在渾源的天峰嶺之上;要論人文景觀和交通便利,古恒山就遜色了。清帝之所以“改祀”,據推測可能與崇尚佛教,注重人文景觀和交通便利有較大關係。
第五洞天,東晉《道跡經》雲“五嶽及名山皆有洞室。”所列十大山洞名與十大洞天一一對應。《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為五代道士杜光庭編錄。一卷。杜在自序中稱“太史公雲大荒之內,名山五千,其間五嶽作鎮,十山為佐。又《龜山玉經》雲十天之內,有洞天三十六,彆有日月星辰靈仙宮闕,主禦罪福,典錄死生有高真所居,仙王所理。又有海外五嶽,三島十洲,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二十四化,四鎮諸山。今總一卷,用傳好事之士。其有宮城處所,得道姓名,洞府主張,仙曹品秩,事條繁廣,不可備書,聊記所管郡縣及仙壇宮觀大數而已。”末署“天複辛酉八月四日癸未華頂羽人杜光庭於成都玉局編錄”。
其中第五洞天為北嶽常山洞,周回三千裡,名曰惣玄洞天,在恒州常山曲陽縣,真人鄭子真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