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大家討論之後,綜合這三個方案,設計出一個具有簡易救援艙的中型救援機器人。
這個機器人具有強力吸盤,鉤爪和繩索。
可以分析地形後做出最完美的攀爬方案,然後在九十度,甚至超過九十度的內縮崖壁上攀爬。
鋁合金外殼,裡麵設置防撞和固定傷員的裝置,如果攀爬空間確實受限,還可以變形成一個密封的球浮在水麵。
這個密封的球外麵也會有一層防撞層。
救生艙會監控傷員的各種體征指數,連同實時定位一起發送給控製中心和救援人員。
因為現在電池,芯片和運動控製裝置都比之前研發全地形機器人的時候要進步了很多,所以體積能做到比全地形機器人差不多,重量卻更輕。
他們做好之後,消防站的攀爬牆試了一下,效果還行。
然後他們把小陶董扔到那天李謹言發現傷者的穀底。
有幾個人在下麵攔截,一起協助救援機器人把小陶董裝到救生艙裡。
接著大家一起等著救援機器人爬上來。
李謹言歎息“我覺得我們的方向不對。如果依舊需要人下去,那還要機器人乾什麼。萬一救援人員下不去呢?”
大家想了想,是的,就是為了防止在救援中造成更多人員傷害,才要做救援機器人。
現在就是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李謹言說“後麵再改吧。現在已經沒辦法了。”
救援機器人在下麵用電腦分析了一通之後,定出如下策略直接用帶鉤子的繩子打在對麵崖壁上,然後把自己吊上去,最高效。
鉤繩打出去沒問題。
結果機器人吊到一半,對麵的風化了的崖壁忽然坍塌。
機器人連著裡麵的小陶董整個直接掉落,重重砸在穀底。
大家在對麵看得滿頭冷汗。
這裡麵要是真裝了傷員,還不摔成餅麼?
關鍵這個機器人掉下去之後,還不好弄來上。
畢竟比真人要重很多。
大家隻能下到穀底,費了老勁拆解,再一塊一塊吊上去。
李謹言一邊拆解一邊笑。
有人說“你不會是氣壞了吧。”
李謹言說“不是,我隻是覺得好笑。”
他們回去,增加了個機械臂,讓機器人可以自己把傷員弄到救生艙裡。
還增加了個分析周圍物體受力程度的程序,比如岩石材質和風化程度,樹木的粗細。
並在程序裡設定必須要有兩個以上著力點,在一個受力點崩塌後,另一個也能獨自承受所有重量,並積極尋找下一個備用受力點。
改造好後,小陶董又被扔到了穀底。
這次機器人一個人下去,把小陶董放到救援艙裡,順利攀上了對岸的崖壁。
按照程序設定,機器人會自己下山,到下麵的停車場來,把“小陶董”交到測試人員的手上。
結果他們從上午等到中午,都沒等到機器人。
打開定位一看,那個機器人在對麵山上停留超過了一個小時。
大家又叫了飛行汽車來按照定位去找。
結果發現是機器人沒電了。
因為回來的路途太遠。
這要是裡麵真的有傷者,早死了。
大家把機器人弄回來,又增加了一個策略除了用最快的速度脫險之外,還要綜合考慮最短路徑到達指定地點。
畢竟救援的時候,傷者早一分鐘被送上救護車,就多一分活下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