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巴蜀,就不得不提蜀中。”
“提到蜀中,就不得不提蜀山。”
“提到蜀山,劍仙之名,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扛著鋤頭的農夫坐在田埂上,白發與黑發交織,雖未至花甲之年,卻也走完了人生一半以上的路程,摘下草帽,擦擦額間的汗珠,看著還在田間忙乎的大兒子,指著遠處的蒼茫青山,笑著對前來送飯的五歲大孫子如此說道。
山中無甲子,寒儘不知年。
一轉眼,不知多少年過去。
滄海桑田,樓起樓落,物是人非。
唯有蜀山,一切似乎都從未改變。
隻有蜀山之下的芸芸眾生,在滾滾紅塵中經曆一代又一代的輪回,將曾經的曆史當做故事,將模糊的故事當做傳說,將不知真假的傳說當成童謠,隨著一代又一代的輪回傳唱下去。
“今天啊,爺爺就給你繼續講講蜀山劍仙的故事。”
老農把草帽當做扇子,扇著風,忽而停頓了一下,旋即,語氣自然的套話“上次我們說到……”
“我知道我知道!”
“爺爺,讓我說!”
年僅五歲的大孫子,清澈的瞳孔裡滿滿的都是愚蠢,過於單純的眼神,讓老農看了都有些不好意思,不管怎麼說,他這個爺爺用這種方式套話,試圖掩蓋自己忘了講到哪兒的事實,都太過於卑鄙了,不過,轉念一想,這個小孩是自己的孫子,這種不好意思也就煙消雲散了“上次我們說到……大秦曆十五年,有仙人馭劍至巴蜀,於扶桑木下與蜀山巫女坐而論道;話說,爺爺,什麼是坐而論道?”
大孫子的問題過於刁鑽。
老農想了想,還是決定樸實一點。
指指自己,又指指大孫子。
解釋道“大概就是像爺爺和你在這裡嘮嗑一樣。”
“那也沒什麼嘛!”
五歲的大孫子稍顯失望。
老農也知道自己的這個解釋可能不對。
仙人坐而論道,又豈能是嘮嗑或聊天?
可是,沒辦法,當年,他爺爺就是這樣跟他說的,而且,據他爺爺說,他爺爺的爺爺的爺爺就是這樣說的,也是這個所謂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才是真正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仙人之間的坐而論道,肯定不像咱們爺倆坐在這裡嘮嗑,咱們爺倆頂多聊聊今年的收成,仙人論道,那是在聊全天下的收成……知道咱們巴蜀一地為何幾百年都豐收不?”
看著大孫子似懂非懂的模樣。
老農得意的指指遠方的蒼茫青山。
接著前麵的話,跟大孫子炫耀自己並不出眾的學識“就是因為巴蜀一地的仙長上有通天之能,庇佑咱們巴蜀一地,讓咱們巴蜀一地年年風調雨順……你是不知道,爺爺年輕時,也曾走南闖北,用學堂裡的那個詞說,就是叛逆,可惜啊,當年上學時,爺爺比較淘氣,上樹捉鳥,下河摸魚,就是沒把心思放在學習上,搞的開蒙之後,沒能抓住每年一百個免費進入中學深造的名額,雖說認識了字,但也隻是認識了字,人至中年方知學識重要,所以,等明年伱上學,一定要好好上,好好學,這樣才能出人頭地,你都知道了嗎?”
“知道了,爺爺!”
“還有呢?”
年僅五歲的孫子迫切的追問老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