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大會上,有一位大領導在場。
周不器就投資的話題跟他深度交談了20分鐘,重點說的就是科技領域的投資。
國內的媒體都要在新聞署報備,隻有財新係除外。所以在言論管製的時候,全國所有的媒體都要統一口徑,隻有財新係可以發出一些不一樣的聲音,保持一定的經濟領域的言論空間。就是這位領導在支持。
國內的科技行業的投資,力度真是太弱了。
尤其硬核科技,幾乎沒有。
隻要周不器把這位主管金融的領導說服了,政策就可以變化。
因為紫微星和愛斯達涉足了一些芯片領域的開發,所以周不器對這個行業有了更深入的一些了解。
高端芯片不用想,低端芯片……很大一部分低端的國產率比較高的芯片,也是買的國外的晶圓,然後回來自己切割,裝個外殼測試一下,就是成品了,就是自主知識產權了。
個彆真正的100的國產芯片,其實也是大號山寨版。拿著國外的兩三年前的低端芯片,拆開來在顯微鏡下拍照,然後對著線路一模一樣的排板設計,就做出來了。
可即便照抄,性能和工藝方麵還有巨大的差距,隻能依靠價格戰搶市場。像紫微星投資的幾家跟智能手機有關的低端芯片公司,比如開發指紋解鎖芯片的彙頂科技,可以嘗試著在拍照之後對線路進行稍微的改動,這就已經牛逼得一塌糊塗了。
造成這種現狀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沒錢。
彙頂的一流芯片設計師,年薪也就是幾十萬,這實在是太低了。可讓這家幾乎沒什麼利潤的公司給工程師開出更高的薪酬,他們根本就活不下去。
互聯網行業能快速發展,很大原因是互聯網行業能夠給人才發高薪。就算薪水不足,也可以用期權的對未來許諾的模式來補足收益。
想做研發,最重要的就是要出錢、要投資。
可是,國企不敢投資,一旦投資失敗了就要承擔責任。民企都是老板個人的,沒有這種投資失敗就下台的擔心,可投資失敗就有破產的危機。
企業不給錢,怎麼辦?
全世界的硬核科技研發,從來就不是企業為主導,而是國家出錢來培養產業、培養市場,等產業做起來之後,企業看到有利可圖了,自然而然就會進場了。
歐美、韓日都是這樣把產業做起來的。
可國內的國家投資,資金基本都流向了大基建領域,修橋修路蓋房子蓋高鐵蓋基站……做出了一個又一個漂亮的大工程,可是硬科技領域隻能拿到很有限的發展資金,又都投到了一些假項目裡,真正有實力又需要資金的民營企業根本拿不到錢。
這種現狀的原因有很多,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金融管製。
民間的私募基金沒有開放。
早年間的idg能做起來,是因為熊老板跟這位領導是好朋友,有特批。再後來出現的幾家投資機構,要麼是外資背景,比如軟銀賽富,要麼是國企背景,比如聯想弘毅,都有一定的特權,可是民間資本就不行了。
資本是資本社會的代名詞,不能輕易放開。
這就導致這麼幾家機構,這麼點錢,能投出什麼結果來?能把互聯網行業投出來就算是萬幸了,還靠著外資給投的錢。
就這麼幾個錢,想要把硬核科技產業做起來是不可能的,一定得有海量資金的投入。
一定是大水漫灌似的。
投資1000億,糟蹋了999億,有1億的投資見效了,就是大獲成功。
在產業初期,一定會遭受巨大的損失。
這個損失,國企不願承擔,民企承擔不起,誰來承擔?誰都不承擔,科技行業怎麼才能有本質上的進步?
想要做到這一點,這就必須要有更多的投資機構參與進來,尤其要開放民間市場,允許更多的有專業能力和投資眼光的民間投資家從國內外的各種市場中募集資金進場。同時,國家成立科技戰略領域的投資大基金,向行業中猛砸錢。
大水漫灌之下,一定存在很多渾水摸魚的騙子,這很正常,全世界都一樣。在加強投資經費監管的同時,要把目標盯上一批重點發展的項目中,不計代價地去發展。
周不器建議,國家可以派出考察團,去新加坡考察淡馬錫投資公司。
這是一家新加坡的國企,早年間也遭遇過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效率低下、內外勾結騙款、關係戶的投資等等,可克服種種困難之後,淡馬錫如今已然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投資公司之一,尤其在科技領域的投資,全球也能排進前五。
周不器這番話充滿誠意,也是這次在首都聽取了程秉皓、柳晴、聶才俊的彙報後的感觸。
紫微星當然不缺錢,甚至紫微星還和巨人合作推出了一個投資基金對智能手機的供應鏈產業展開投資。
可是行業的基礎太差了,單靠這兩個民企的實力,不可能把這個行業給做起來,一定得國家出手才行。
國家也不需要親自上陣,可以模仿淡馬錫的模式。比如這次國內的4萬億計劃,拿出5000億來,牽頭成立35個投資大基金,怎麼也能投出十來家比較有實力的真國產的低端芯片公司了,而不是國外的芯片行業一危機,國內就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