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專利,是需要依托著發明專利而存在的。
就比如有發明專利a和實用新型專利b。
有商家想使用一次b專利,就要向其交一筆專利費。這筆錢不能全部歸b專利所有。b專利是依托a專利存在的,b專利每被使用一次,內裡其實都是b調用了a的過程。b在收到專利費後,還需要向a再交一筆錢。
a是從0到1,b是從1到100。
b能在市場上大規模地應用,能賺大錢,可真正掌握著最底層核心命脈的是a。
就好像亞馬遜雲、微軟雲和穀歌雲。
眾所周知,穀歌雲的技術是最好的,各種發明專利也是最多的。微軟其次,亞馬遜最差。可技術水平的高低跟市場反饋並沒有直接的關聯。
亞馬遜雲的技術最差,反而是市場份額最高的,是商業化做得最好的。
因為亞馬遜雲實力比不過微軟雲和穀歌雲,以至於亞馬遜雲就“另辟蹊徑”,並沒有一門心思地研究發明專利,而是分出了一部分的團隊去研究相對簡單的增益型的實用新型專利了。
發明專利太底層了,普通人根本觸及不到。普通人能夠近距離接觸的是實用新型專利,誰家的實用新型專利好,誰家的產品就更貼近用戶,就更能得到認可。
就好像木橋、石拱橋、鐵橋的發展演變一樣。
木橋是最底層的。
可更具現代化應用價值的是鋼筋混凝土建設起來的承重橋。
周不器對此其實深有理解。
國內的科技行業,最擅長的就是研究一些實用新型專利,做一些從1到100的事情,麵向的是商業化應用。
就比如後世中,世界上最好的社交軟件是微信,世界上最好的金融產品是支付寶,幾乎把商業化應用發揮到極致了,也各自研發出了不少的專利來確保自家產品的技術成果。
可這些技術成果都是實用新型專利,基本上都是基於美國的發明專利改進而來。好在這是c端的互聯網產品,有很大一部分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發明專利都開源了,都可以免費使用了。
可雲計算不一樣。
這是b端的業務。
b端麵向的是企業級用戶,用戶體驗沒有用戶忠誠度重要。怎麼維持用戶忠誠度?很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專利流氓。
比如微軟雲搞了一個發明專利,以此開發出了一款新產品。微軟雲就可以拒絕授權或者天價授權,導致其他的雲計算平台都沒有類似的產品。
這樣一來,雲計算的用戶為了使用這款產品,就隻能選擇停留在微軟雲平台上了。
b端的產品和c端的產品有不一樣的產品邏輯。就互聯網的c端產品來說,發明專利不那麼重要。可是對b端的產品來說,發明專利就至關重要了。
這是國內互聯網行業在c端和b端的業務發展出現了涇渭分明的差彆的底層技術原因。
國內的c端互聯網產品,能夠打造出世界上最棒的產品,隻要做好實用新型專利的開發就行了,不管是微信、支付寶,還是抖音、鬥魚,甚至京東也比亞馬遜的體驗更好。
可是b端的產品,那真是跟國外巨頭存在著維度上的鴻溝級的差距,很大原因就是發明專利這個領域上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