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談到了技術的細節層麵,彆說周不器這種外行了,就算是郭鵬飛這種技術出身的高管,因為技術領域不覆蓋數據庫,都有些雲裡霧裡。
就隻能聽著這些數據庫領域有著資深造詣的專家在進行討論了。
周峰博士對此有果斷的見解,紫微雲上的數據庫發展,一定是三步走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采購許可證。
第二階段,是雲上托管。
接下來,就是第三階段了,就是真正的雲計算時代的數據庫思維了,即雲原生數據庫!
每前進一步,都標誌著雲計算行業的進步。
從傳統模式來說,一家互聯網公司要買服務器,然後在服務器上搭建數據庫,然後自己派人運營起來。雲計算的時代,就是在雲上租服務器,然後在雲端部署數據庫,然後派人運營起來。
這就是“采購許可”的階段。
線下,該公司使用甲骨文數據庫;雲上,紫微雲要跟甲骨文達成合作,從甲骨文那裡買到正版的數據庫,然後在雲端部署起來,從而讓用戶可以在雲端購買、使用甲骨文數據庫。
這是第一階段。
有的公司規模大了,如果自己來運營龐大的服務器集群,太吃力了,就會找idc運營商幫忙來代為運營。
如果把idc運營商的這部分業務也放在雲上,這就是第二個階段了,就是“雲上托管數據庫”。
就是說,既可以在雲端買到數據庫,也可以買到托管服務。
現在的紫微雲裡,應用著十幾版數據庫,不同的業務有著不同的需求,也就會部署不同的數據庫。
可是,這些數據庫都是一個個單獨的個體。
從技術上來說,這就是上一個時代的思維了。就是把傳統的線下數據庫應用邏輯,放在了雲端,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
雲計算可不是這樣!
什麼是雲計算?
雲計算的思維,就是算力中心化。
過去,有1000台電腦,每台電腦都分散開,各自為戰。個人用戶在使用電腦的時候,有人處理的數據量小,電腦的算力就浪費了;有人處理的數據量大,電腦的算力就不夠。
雲計算的思維,就是把這1000台電腦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算力中心池,然後,用戶需要多少算力就去算力池裡取用多少算力。
這樣一來,就不會造成有的人算力浪費,有的人算力不夠了。
紫微雲現在的主要服務是iaas,主要指得是客戶可以在雲端租用服務器。其實就是中心化服務器,雲端組成一個超級龐大的服務器集群,客戶根據自己的需求,用多少就租多少。
這才是雲計算的邏輯。
可是,在當下“雲托管數據庫”的這個時代裡,雲上的這些數據庫,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彼此之間沒有聯係。ysq是ysq,postgresq是postgresq,sqserver是sqserver……
不同版本的數據庫,都是不同的個體。
就像分散的個人電腦一樣,並沒有集中在一起,並沒有進行中心化。
所謂的雲原生數據庫,就是把現在世界上所有的數據庫都整合在一起,就像一個“數據庫池子”一樣,這裡麵有著豐富的各種各樣的數據庫服務,誰需要什麼就從中取用什麼,用多少資源就拿多少資源。
也就是說,在這個雲數據庫3.0的時代,雲原生數據庫不隻是一款數據庫了,而是一個平台!
數據庫和雲合二為一,雲就是數據庫,數據庫就是雲。
過去的提供存儲業務的紫微雲,是iaas的服務。接下來的雲原生,就是paas的服務,平台就是服務。
數據庫是工具,可是雲原生是平台,是一個能夠推動紫微雲1.0變成紫微雲2.0的平台。
這就要求這個雲原生數據庫,必須有著極其強大的兼容性,要完全兼容ysq和postgresq兩大主流的開源數據庫框架,更要高度兼容orace語法。
現在,倪強的國內團隊和庫裡安的國外團隊,開發的雲數據庫都上線了,不過這都是工具的階段,還遠沒有達到雲原生的平台階段。
就比如——
一百年前,家家戶戶喝水要打一口井,每個水井都是相互獨立的。如果哪天臨時來了客人不夠用了,要麼是把井挖深一點,要麼是上鄰居家去挑水。
這就是傳統數據庫的方式。
到了雲原生數據庫的時代,則是把這些水井底部的水資源連接起來,表麵上還是一口口獨立的水井,但是水井的底部已經連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隱形的池塘,能實現隨時按需用水。
誰用得多,就多取點,誰用得少,就少取點。
這就有了伸縮性的優勢。
怎麼才能把水井底部的水資源連接起來?
首先,得先打一口水井,然後鑽到地底下施工,在地下把所有的水井都連起來,就大功告成了。
打一口水井,就是開發紫微雲數據庫這款工具。
在水井地下的水資源都連接起來,成為一個中心化的池塘,就是紫微雲數據庫這個平台,就是雲計算三大方向iaas、paas、saas中的paas。
倪強的團隊和庫裡安的團隊都把水井開發出來了。
這其實衝突性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