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大老板,身邊都會有一個或者幾個高級助理,在身邊充當“軍師”的角色,做一些決策或者建議。
周不器則沒有,走到全世界,身邊就是幾個小美女隨行,再加上一些隨身的安保。
他不需要狗頭軍師。
有幾個小秘書看看材料,然後簡單地說明一下概況,大事小事他自己去判斷就行了。
這次去見王大老板,就很典型。
寧露和楊蜜,一個是小秘書,一個是小明星,兩人就幫著周不器,把收購ac院線的總體思路給捋清楚了。
周不器轉述一下,就可以一錘定音。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
同樣的話,就看什麼人去說。
不同身份的人說出來,會有不同的意義。
就比如去年電影市場嚴重萎縮,引來了恐慌。不過好萊塢這邊已經有很多的資深人士和谘詢機構都作出了評價,把行業萎縮的責任,推給了3d電影。
隻要3d電影的質量改善,行業就可以迅速複蘇。
這算是行業內比較廣泛的認識。c院線,他個人未必多了解影視行業,可是他手下一定有資深人士給他分析過,闡述過類似的觀點。
這個時候,最關鍵的點就來了。
分析來分析去,誰信啊?
企業家做決策,最忌諱的就是聽那些經濟學家、社會學家,谘詢師、分析師什麼的瞎忽悠。這些人可以隨便說,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可是企業家不一樣,他們是需要真金白銀地投入進去。
經濟學家、行業分析師們說錯了,錯了也就錯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錯?
有時候對,有時候錯,那才正常。
對企業家來說就很難了,尤其是這種價值幾十億美元的大收購,就一定不能錯!
一旦出錯了,輕則幾萬人丟掉工作崗位、幾萬個家庭失去了經濟來源,重則整個公司就倒閉了。
這才是最關鍵的一點。
一個是說,一個是做。
紅口白牙隨便說,怎麼漂亮怎麼說;真正去做的卻要承受壓力,承擔風險,承接責任。
歸根結底,還是要看一個企業家的決斷力。
彆人說得再好聽,再頭頭是道,那也隻能是當成參照。
所以這也是國內外在進行大規模兼並購交易時,會遇到的很顯著的差異化。
國外的兼並購,尤其是大交易,都會組織起一個很龐大的顧問團。所謂的顧問團,就是邀請來一批有社會地位的知名企業家,請他們來提意見。
什麼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分析師、谘詢師,這些人都通通滾蛋,請這些真正真槍實彈在商場裡上陣過、戰鬥過的企業家們來提供思路。
一個企業家胡說八道的靈感直覺,也比一個經濟學家頭頭是道的縝密分析有用。
就比如卡爾·伊坎前幾年要惡性收購雅虎進行代理權爭奪,組成了一個10人的顧問團,每一個人都大有來頭。隻要收購完成,這10個人就是新的雅虎董事會成員。
包括周不器本人,也曾經四五次地受邀加入過這種大交易的顧問團裡。
其實什麼也不用乾。
就是過去開幾個會,說幾句話,提幾個建議。然後,就能拿到幾十萬、上百萬美元的顧問費。馬老板當初就跟周不器吹牛過,說微軟當初報價446億美元收購雅虎的時候,給他開出的顧問費是500萬美元。
就是因為這樣的人物,才真正地有話語權,有公信力。
同樣的話,普通人說出來,沒人信;可是周不器、馬老板這樣的人說出來,就很有參考價值了,就可以對大手筆的交易起到促進作用。
這種“顧問團”的模式,國內則不流行,國內會打擊這種一群資本家合夥起來在背後搞事情的模式,還是要以領導的意見為主。c院線,沒有了很多亂七八糟的關係的掣肘,周不器上陣來給他們當顧問,就比較合適了。
同樣的3d背鍋論,萬達的高管們去說、好萊塢的分析師們去說、寧露楊蜜去說,跟周不器去說,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價值。c院線,風險極大。
c院線要是真那麼好,不早就被歐美的那些娛樂巨頭給搶走了?還能輪到萬達?根本原因,就是那些娛樂巨頭對影視行業的未來很茫然,他們不相信好萊塢的那些分析師們的論調。c院線正處於低穀中,這誰都知道。
可是,萬一不是抄底,而是抄在了半山腰,那不虧死了?
萬一電影市場沒有起色,持續萎靡怎麼辦?
現實的複雜性,哪是一個簡單的3d電影就能去完全背鍋?
周不器這次去見王總,其實很簡單,就是以自己的名義自己的嘴巴,把寧露和楊蜜的分析說給他聽。c院線的信念。
最好彆拖延!
要速戰速決!
越拖延,價格越高,越不劃算!
就像楊蜜說的,最好在5月份之前就解決戰鬥,才最符合自身利益。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