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不器跟著他一起下樓,點了點頭,“國企的通病了,所以給了華為成長的機會。”
楊智道:“對,90年代的時候,中興的實力是華為的幾百倍,可是中興最大的弱點就是打不了硬仗,一直過滋潤的小日子。後來,小靈通不行了,就完蛋了。而華為靠著持續不斷地攻堅難題,不僅在國內市場占領了地盤,甚至還打通了海外市場,能跟國際巨頭掰手腕了。”
周不器瞥他一眼,“我聽說中興前幾年從國家手裡拿了幾百億美元?”
楊智笑著說:“150億美元,那是2009年了,經濟危機了嘛。曾經國有的it企業有幾千家,後來絕大多數都倒閉了,剩下的最大的兩個明珠就是聯想和中興,經濟危機的時候都遇到了麻煩。聯想那邊是柳老總出山了,他沒用國家的錢,靠著民營資本救場,又一勞永逸地徹底地把聯想的國企屬性給抹掉了。中興這邊沒有柳老總,就隻能拿著國家的錢脫困了,這無疑進一步地強化了中興的國企屬性。”
“150億美元……”周不器扯了扯嘴角,“這也太多了吧!!!!!”
楊智道:“這就是國家給中興定下的接下來的戰略方向了,趁著經濟危機,趁著其他國家缺錢,趕緊發展海外業務。也是在這種大形勢下,這位史總晉升成為了中興的總裁。”
周不器恍然大悟地說:“怪不得這位史總的態度這麼誠懇啊,這是看上了咱們的海外訂單。”
楊智搖搖頭,“也是個難事!”
周不器能看出來,這位楊副總此前為自己做足了功課,很有覺悟,笑著說:“怎麼難事了?”
楊智道:“中興出海,本來是學的華為,連海外的業務流程和組織結構,都是華為這邊派人手把手地教的。”
“呃……”
周不器這就不好多說什麼了。
按理來說,華為和中興是死敵,任老總再怎麼胸襟廣闊也不會把自家的寶貴經驗傳授給競爭對手才對。但是沒辦法,中興這麼強勢地拿了國家150億美元,想不教都不行。
楊智道:“可就算是這樣,中興也根本就不是華為的對手,尤其是海外市場,份額差距越來越大。史總上任後,就推出了超低價的薄利多銷策略。”
“啊?”
周不器一下就聽出來這裡的問題。
在這種網絡通信設備上,國產貨的本來就是物美價廉,本來在國際上就已經有著極大的競爭力了。
華為就靠著物美價廉,在歐洲市場把愛立信、諾基亞這樣的地頭蛇都給打趴下了。
中興要玩超低價的薄利多銷,這是乾啥?
這搶的可不是外國人的市場!
果然,楊智接下來的話就印證了他的判斷,“去年,印度的運營商bsn要做一個2g網絡的擴容計劃,全球招標。思科、愛立信這些公司的報價都達到了20億美元,華為的報價是13億美元,非常有競爭力。如果是按照前幾年的行情來看,這個訂單肯定被華為給搶下了。結果中興殺出來了,報價是8.4億美元。”
接下來,楊智就不說話了。
周不器也很準確地抓到了對方這番話中最重要的一點——思科報價20億美元,華為報價13億美元,中興報價8.4億美元。
由此可見,在這一行裡到底藏了多少的利潤!
中興因為前些年的怠慢,在海外市場的發展太過落後了。這幾年就揮舞著鈔票的優勢,在各大市場裡橫衝直撞,總是能夠給出超低價。
也就是說,“紫微星係”的公司在采購相關設備的時候,可以用最低的價格買到中興的產品。
這其實是一種傷人傷己的做法。
傷人,當然是搶了本屬於華為的市場。
傷己,就是這種冒進的策略帶有明顯的投機傾向,是一種完成上級領導任務的孤注一擲,而不是市場競爭中公司業務發展的必然選擇。
市場就在那裡,反正都已經慢了,再慢一點能怎麼了?
非要搞“薄利多銷”?
薄利多銷有個前提,那都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生意,要保持一個強大的現金流。
中興這樣一搞,就必然會帶來一係列的惡果,毛利率的降低、應收賬款的急劇躥升。而這種超低周轉率的占用款,都是外彙。
周不器已經下樓了,很快就到迎賓會議室了,這才緩緩地說:“不管怎樣,中興敢走出去,在市場裡跟那些國際巨頭競爭,就很了不起。聯想現在徹底是民企性質了,中興就是it行業裡唯一的有能力在海外市場競爭的國企,這是取代聯想的一麵新的旗幟。哪怕手段粗暴了點,對各方來說也很值得。”
楊智咳了咳嗓子,小心地說:“我的意思,跟中興談采購的時候,可以把價格壓到最低!”
他早就聽說了,大老板什麼都好,就是大手大腳。
紫微星現在的對外談判,基本上都不讓周大老板參與了,一旦他參合進來,就總是很難拿到最好的條款。
主要是首富的身份給他架在那了,有些時候實在不好意思為了一些小錢去討價還價。
楊智作為分管的副總,得把工作做到位,得提醒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