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與蚩尤在北門這邊的爭鬥,你來我往,好不熱鬨,而其他三門的情況也毫不遜色。
特彆是負責鎮守南門的朱儁,幾乎可以說是險象環生。
而朱儁所麵對的對手便是黃巾之中除蚩尤之外的第二號戰將,黃巾大賢良師張角的另一位義子張定邊了。
張定邊原籍湖北沔陽州湖弦口,出身漁家。身材魁梧,留著五綹美髯,瀟灑英俊。知天文識地理,習兵法,練武功,精拳藝,擅岐黃。其人乃是元末著名將領,若論勇猛天下無出其右者。
張定邊為人急公好義,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在湖北黃蓬鎮與陳友諒、張必先結拜為兄弟,生死與共,風雨同舟,共謀前程!
張定邊一生,從陳友諒起義,定都武昌,轉戰荊楚,征伐兩江、閩、浙邊陲重鎮,攻無不克。
張定邊不僅能征善戰,而且足智多謀,在陳朱大戰前夕,朱元璋擔心漁夫陳友諒和私鹽販子張士誠聯合起來對自己不利,於是在第一謀士劉伯溫的策劃下,讓他的部將康茂才投書偽降,陳友諒沒看出來,但張定邊一眼便識破了,力阻陳友諒不要接受康茂才的詐降。隻可惜陳友諒剛愎自用,才有了之後的慘敗。
而在鄱陽湖戰役之中,當戰局出現僵持狀態之後,張定邊更是率領他的旗艦和兩艘副艦從陳友諒水軍陣型中駛出,陳朱兩軍都以為他是出來巡航的,並未在意,誰知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張定邊竟率領他的三條戰船一刻不停,直接衝向朱元璋旗艦,欲要從百萬軍中取元璋首級!
其人勇不可擋,以孤軍衝進朱元璋水軍前陣,此時作戰雙方都被他驚呆了,陳友諒軍也不知為何出現這一情況,而朱元璋軍更是沒有提防,前鋒紛紛敗退,張定邊也不理睬,直奔朱元璋而去。
一直衝到中軍,朱元璋水軍才反應過來,他的目標是全軍主帥朱元璋!
被驚呆的將領們紛紛緩過神來,立刻指揮自己的戰艦前去阻擋,張定邊衝到中軍,已經被三十餘條戰艦圍住,前無去路,後有追兵,在這些將領看來,張定邊的表演已經結束了。
可更讓他們目瞪口呆的事情還在後麵。
張定邊簡直堪稱一身都是膽,身陷重圍,孤軍奮戰,卻越戰越勇,銳不可當!
他雖然孤軍深入,實在勇猛無比,為鼓舞士氣,親自持劍站立在船頭,以示決不後退之心,士兵為其勇氣所感,無不儘力而戰,艦船竟然從重圍中殺出,一路擊敗朱元璋各路將領,先後斬殺大將韓成、陳兆先、宋貴等人。衝出一條血路,朱元璋水軍竟被他衝成兩半,一路直奔朱元璋而來。
此時在後軍的朱元璋眼見張定邊戰船一路衝過來,也慌了手腳,連忙命令船隻躲避,誰知屋漏偏逢連夜雨,由於轉舵太急,船隻竟然擱淺!
朱元璋已經是束手無策,以無戰船前來相救,眼看就要當俘虜。
在武俠中,大凡遇到類似情形,都是美女受難,武林高手前來相救,事實告訴我們,在真實的曆史中,危機時刻,也會有武林高手出麵的,此時的朱元璋就是例子。
雖然不是英雄救美(形象差的遠了點),但也頗具傳奇色彩。
此時,常遇春的戰船就在朱元璋不遠處,在眾人都急得團團轉的時候,他手持一弓,來到瞭望軍士身邊,沉穩的對他說“不要慌亂,告訴吾,哪個是張定邊?”
軍士用手指向前方戰船艦首一人,常遇春拉弓搭箭,軍士手還未放下,箭已離弦,一箭正中張定邊!
張定邊被射中後,無力指揮戰鬥,就此退出朱元璋水軍,而在張定邊之前英勇奮戰的威懾之下,朱元璋大軍之中竟無人敢於阻擋。
張定邊算是結結實實的當了一回趙子龍。可惜朱元璋不是曹操,沒有規定不能放箭。
而麵對張定邊這員統武雙全的大將,朱儁終歸還是差了一些。
更何況,盧植那裡有桃子兄弟這一係人相助,而皇甫嵩那裡亦有曹操與袁紹等人相助,但朱儁那裡的陣容就比較寒酸了,僅僅隻有一個孫堅罷了。
在這次的攻城作戰之中,張定邊身先士卒,親冒鋒矢,帶頭衝鋒。
在張定邊的英勇作戰之下,在這一個月裡,張定邊曾數次成功登上過城樓。隻可惜,跟隨在張定邊身旁的士兵的數量實在是太少,導致張定邊根本無法站穩跟腳,因而,張定邊一次次地被漢軍重新轟下了城樓,最終功敗垂成。
至於孫堅,當見到擊殺自己好兄弟的仇人張定邊後,自然亦是怒發衝冠,直接拉上程普、黃蓋等幾人共同圍攻張定邊。
隻可惜,雙方的實力差距實在是有些大了。縱使孫堅幾人以多欺少,但卻仍被張定邊一人打得險象環生。
若不是因為登上城牆的黃巾士兵已經被漢軍消耗得差不多了,而失去了士兵增緩的情況下,即便是以張定邊之勇,也是頗有些獨木難支的感覺。
因此,雖然麵對孫堅等人,張定邊大發神威,占儘了上風,但也不敢在那樣的情況下在彆人家的主場上多待下去。
無奈之下,張定邊隻得放棄了快要堅持不下去的孫堅,反而殺到搭著雲梯的城牆邊,趁著敵方孫堅那些大將還沒有反應過來,直接順著雲梯就滑了下去。
對於張定邊這般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囂張樣子,雖然孫堅也是無比惱火,但終究是技不如人,拿張定邊沒有一絲辦法。
麵對張定邊的悍勇,即便是豪氣如孫堅也不得不承認,若是張定邊執意想走,僅憑他孫堅一人,縱然他身邊尚有程普、黃蓋等人相助,但也攔不住張定邊,就更彆說取得張定邊的性命,為之前戰死的祖茂報仇了。
而就在黃巾與漢軍以陳留為中心,展開接連不斷地大戰之時,遠在濮陽休養的張角卻是發生了大問題。
而這天下形勢,也將隨著張角的這一個問題而產生進一步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