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闊的戰場之上,陽光映照下的鮮血格外刺眼,斷臂殘肢、帶血的頭顱、還在冒血的屍體、戰馬的哀鴻,記錄著此地剛剛曾發生過怎樣慘烈的廝殺。
這場廝殺雖然慘烈,但實則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關東聯軍因為鬥將的勝利而士氣高昂,而董卓的西涼軍則是久在邊關磨礪戰力上更強一些,雙方各自有著各自的優勢。
在發現無法壓倒對方之後,董卓與關東聯軍各諸侯雙方都默契地選擇了暫時休戰。畢竟,這樣一直打下去,僅僅隻是消磨雙方的實力罷了,對戰局根本起不到絲毫的決定性作用。
不過,雖然廝殺的時間不長,但雙方將領損失卻是不少。一大部分乃是刑天與鄔文化鬥將引發的混戰造成的傷亡,也有一少部分是戰死在了剛才的亂軍廝殺之中。
其中,關東聯軍之邊,趙雲斬殺華雄,南宮適斬殺王屏藩,關羽斬殺薛仁越,高彥平斬殺粱胡郎,樊噲斬殺李本深,而刑天更是生擒了萬人敵鄧羌。
而董卓軍那裡薛仁杲斬殺荊州軍的張虎,伍雲召兄弟分彆斬殺荊州殺的陳生與江東軍的陳武兩人。至此,朱元璋在討董之戰中已經接連戰死於皋與陳武兩員戰將,可把朱元璋心疼了不久。
要知道,現在的朱元璋雖說已經不是仍處在創業初期的階段了,但手中可以拿出來的大將也沒有幾個,接連損失兩名,對於朱元璋來說已經是個不小的損失了。
當然,此戰中損失最重的卻是孔融了,又有李應、杜興、孫新三將戰死於沙場之上。這三人運氣不好,對上了絕世級彆的史萬歲。結果以四敵一,卻隻有實力最強的孫立一人堪堪逃得了性命。
而孫堅此戰之中也是折損了一將,鎮三山黃信在兩軍廝殺之時衝得有些過猛了,反而陷入了董卓軍的包圍之中。最終,雙拳難敵四手,待得孫堅的救援趕來之時,他已經身受重傷,回天乏術了。
不止如此,此戰就連李翔的翔下都造成了損失。待得廝殺一起,李嗣源、李克讓、李克修三人直追受傷的呂布而去,想要為之前戰死的李從厚與李從璨二人報仇,卻不料撞上了前來支援的魚俱羅與伍保、伍登三人。
在魚俱羅的一通暴擊之下,猝不及防的李克讓與李克修二人當即慘死,而李嗣源雖然已經反應了過來,但在幫手儘皆戰死的情況下,也已經是獨木難支了。在被三人圍攻的情況下,李嗣源不過才堅持了數合,就已經是遍體鱗傷了。
好在薛仁貴救援及時,這才驚走了魚俱羅三人。對於這個連呂布都能強行射傷的大敵,魚俱羅他們怎敢這樣輕易應戰,何況在這之前的李嗣源他們還沒有徹底解決掉呢!
薛仁貴的三箭技能雖然冷卻時間還未徹底過去,但僅僅隻是發揮出第二箭的威力也不是吃素的。
要知道,戰死的李克讓與李克修二人雖然在並州軍之中聲明不顯,但再怎麼說名義上也可以稱得上是李翔的族叔。因此,為了留下魚俱羅幾人,薛仁貴甚至再次動用了隻有麵對呂布時才動用了的穿雲箭。
在薛仁貴的神箭之下,伍保與伍登二人登時被一擊斃命,唯有實力最強的魚俱羅帶傷而逃。
而魚俱羅的逃跑也代表著薛仁貴的穿雲箭遺失了一支。穿雲箭僅僅隻有十隻,雖然每支箭可以多次使用,但若是射出之後無法回收回來,那這支箭自然便是永久地丟失了。
而當董卓發現依靠士兵正麵交戰無法打敗關東諸侯聯軍之時,再加上己方將領的實力好像也不太夠,已經或是戰死或是受傷了不少,董卓索性就放棄了進行野戰的打算,龜縮到了虎牢關之內,任憑眾諸侯怎麼叫陣也不出戰!
虎牢關又是天下雄關,易守難攻,因此一眾諸侯聯軍也開始向後撤退,安營紮寨,與虎牢關內董卓軍對持了起來。
……
虎牢關內,董卓先是發著大火,又是帶著一絲無奈的歎息道,“這些關東賊子真是不知好歹,不過,這些人也是一個大麻煩,聚集在一起之後竟然已經可以威脅到咱家了!”
“相國不必擔心,有虎牢關這座天下雄關在手,那些關東逆賊也奈何不了我們。相國不必生氣,來日再戰便是。”身為董卓首席謀士的李儒趕忙安慰董卓道。
“文優,你乃是老夫的智囊,可有何妙策擊退那些逆賊?”聽到自己的心腹謀士出聲之後,董卓當即急問道。
李儒眼珠一轉,單手一摸短須,嘴角一笑道:“相國,這些關東反賊聚在一起確實是個大威脅,但若是成為一盤散沙呢?除去已經死去的喬瑁,關外反賊還有二十一路之多,他們起兵反相國,無非就是為了利益、權勢、亦或是為了名望。但是那二十一路諸侯心中恐怕各懷鬼胎。我們也不必強行出兵與他們交戰,可派人去收買那些太守、刺史,分化瓦解他們的聯盟。隻要他們心不齊,各自相鬥,嘿嘿,不必相國自己出手,他們就自己就會亂了。”
“好,真乃是妙計呀!文優,以你所見,覺得哪些人可以收買?”董卓點頭讚同道。
“相國,衛將軍、河內太守李翔與相國有結拜之誼,此人應當先拉攏。即便是拉攏不成,此事傳將出去,也必然會造成那李子鳳與關東其他賊逆的嫌隙!”李儒沉吟之後起身說道。
“相國,那陳留太守曹孟德與魯郡太守孫文台與相國於黃巾期間尚有交情,此二人亦可拉攏一二!”秦檜在一旁補充道,“至於其他諸侯,那袁紹和袁術不會被收買,但其他人尚可姑且一試,成了自然是皆大歡喜,即便是不成相國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好,文優與會之不愧是咱家的肱股之臣,此時便就交由你們二人去辦了!”董卓大手一揮興奮地道。
“諾!必不負相國所托。”李儒與秦檜二人恭敬地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