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與張良攻心計一出,荊北楚軍剩軍的地區一瞬間就已經亂成了一片。
僅僅不過是七天的時間罷了,南郡與江夏就已經有四縣的城門大開,這些縣城的縣令便已然向晉軍表示了臣服。
可彆看僅僅隻是四座縣城,可就是這麼四座縣城,如果對方不主動投降,而是一味抵抗到底的話,晉軍也至少得多付出好幾千人的傷亡。
事實上,這幾個縣令也不得不投降,這些城內的守軍精銳部隊極少,都是以剛剛召集起來的新兵為主,在軍心一步步走向崩潰之下,這些縣令如何有膽子繼續抵抗下去?
一旦在晉軍的威脅之下,這些士兵發生嘩營的話,那麼,就憑這幾個縣令到時候根本就穩定不住場麵,不僅到最後城池守不下,就連他們本人也得死無葬身之地。
而且,這也隻是剛開始罷了,在晉軍不斷的心理攻勢之下,除了少部分劉秀心腹把守的地區之外,其他的地方遲早都會撐不住的。
現如今,荊北大將越打越少,劉秀根本分不出人手一個縣城一個縣城地駐守,隻能對幾個重要地區進行集中駐守。因此,其他縣城隻能由各地的縣令自行進行防守。
而就憑那一些小縣令,有幾個能有那種骨氣可以一直撐下去!
“楚王,此次可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了!”各地的情況相繼傳來之後,朱元璋卻是並沒有第一時間關心起戰局,反而是對劉秀直接冷嘲熱諷道。
朱元璋本來是希望讓劉秀用他最後的力量來儘可能地消耗晉軍的,可這個劉秀,居然也打著同樣的主意,想儘一切辦法讓朱元璋去頂在前麵。
而朱元璋暗指的並不是彆的,而是劉裕這件事情。若非劉秀這麼快對劉裕產生了殺心,劉裕又怎麼可能遣人送劉義隆與劉義恭入蜀。
如果這一次沒有劉裕這一檔子事,嶽飛與張良就算是用出了這一道攻心之計,最後也必然會大打折扣。
隻是,劉裕玩出了這一手卻也難為到了朱元璋。且不說這件事,對於戰局的影響,就說當初朱元璋為什麼要幫劉裕逃出來,不就是想著接下來可以利用劉裕來牽製劉秀嗎!
可是,現如今劉裕卻將劉義隆與劉義恭送到了益州,那麼,未來荊北若是失守之下,這劉裕說不定也會進入益州,而不是隨著劉秀前往荊南。
如果到最後真的出現這個局麵的話,那朱元璋還怎麼利用劉裕來牽製住劉秀!
當然,接下來劉裕能不能活著也是個問題。畢竟,劉裕手中雖說隻有兩萬兵力,但卻有一萬五千都是新兵,能不能從嶽飛的手中活下去真的是一個問題。
如果劉裕還像原來那樣對朱元璋有用的話,朱元璋說不定還會願意再幫他一把。可是,以現在的情況來看,劉裕就算是活下來也會大概率入蜀,那這樣一來劉裕對於朱元璋就沒有什麼用處了,朱元璋自然也就不可能再繼續扶他一把了。
而也正是因為當初劉裕看出了朱元璋之所以幫他一把的目的,這才繼續去駐守枝江城。如果他在當時便表露出其他的目的,劉裕不僅要防著劉秀,更要防著朱元璋。
在各方皆為敵的情況下,劉裕根本就沒有可能可以走出荊北。而他前去駐守枝江城,至少還可以爭取時間先將劉義隆與劉義恭放出去。
至於劉裕本人,劉裕所駐守的城池一旦城破,劉裕能不能逃得掉也就隻能看他自己的真本事了。現在,劉秀是不會去幫劉裕的,朱元璋也基本沒什麼可能了。
“交州王這是何意!”對於朱元璋的暗指,劉秀就仿佛是絲毫沒有聽懂,也絲毫不知道一樣。有些事情,他自然是絕對不可能承認的。
對於劉裕的情況,劉秀同樣心知肚明。劉裕陷入危機之會,這對於現在的劉秀而言,絕對可以算是一件好事。
劉秀在荊南之中的籌碼太少了,他就算是全力以赴的話,也很難博得更多。如果在加上一個劉裕來掣肘他,那劉秀未來基本是沒有再發展起來的希望了。
因此,劉秀必然要狠下心來利用下晉軍來送他的兄長一程了。
同時,劉秀心中也在暗自可惜,可惜諸葛昆龍這麼一員蓋世猛將了。這劉裕不在的情況下,劉秀當然不可能沒有趁這個機會來拉攏一下諸葛昆龍。
隻可惜,這個家夥實在是一個死心眼,劉秀許諾給他再多的東西,根本誘惑不了他,算是鐵了心的要跟劉裕乾到底了。
甚至,在來到南郡之後,諸葛昆龍就已經尋找機會離開了劉秀而是前往尋找劉裕了。最後,對於諸葛昆龍這麼一名蓋世猛將,劉秀也隻能是又喜又恨又歎又惜!
事後,在諸葛昆龍主動離開劉秀之後,劉秀也從劉裕的身邊將鄧遐乃至是其他屬於他的將領召回。
吳支祁遠在荊南,而諸葛昆龍又返回了劉裕的身邊,劉秀的手中已經沒有其他的猛將了。甚至,就連絕世級的也幾乎挑不出來了,特彆是荊北老將黃忠黃漢升在莫名失蹤的情況下。
因此,劉秀也隻能將鄧遐從劉裕的身邊召回來了。
其實,黃忠黃漢升又哪裡是莫名其妙的失蹤,真正的原因是黃忠黃漢升在晉軍的威迫下,最後不得不叛變劉秀了。
隻是,黃忠也與晉軍做了一個君子協定,他可以叛變劉秀來投靠晉軍,但他卻不會對劉秀及任何楚軍出手乃至是做出任何對於他們不利的事情。唯有晉軍答應黃忠的這一條件,黃忠才會願意投靠晉軍。
嶽飛在思來想去之後,並沒有拒絕黃忠的這個條件。不管這麼說,黃忠的武力不弱,一手神射之術也相當難纏,能少一個敵人就可以少一份麻煩。
而且,雖然黃忠的這種條件無法對晉軍打敗劉秀提供什麼幫助,但黃忠的投靠至少可以削弱劉秀的力量。況且,在心底深處,對於黃忠這種忠義之人,嶽飛本人也非常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