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8章癸字卷勢成,坐大
萬統七年六月初九,首輔顧秉謙在內閣中提出了立儲張驊的建議,在重臣會議上以二十二票讚同,五票反對,十三票棄權的方式獲得通過。
七月初七,張驊立為太子。
九月十一,萬統帝退位,張驊繼位,年號宣順。
十月廿二,內閣改組,黃汝良致仕隱退,增補農部尚書徐光啟為閣臣。
徐光啟的入閣,也是幾方博弈後的產物。
原本顧秉謙想要讓禮部尚書李邦華上位,但卻被官應震和喬應甲反對。
尤其是官應震對裡李邦華十分忌憚,幾方達成妥協,舉薦了派係色彩不濃,但卻是顧秉謙的南直鄉人的徐光啟出任閣臣。
徐光啟是馮紫英提出的人選。
雖然不是幾方最滿意的人選,但卻是幾方都能接受的人選,所以最終在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情況下,徐光啟懵裡懵懂入閣了。
練國事並沒有像最初大家預計的那樣出任商部尚書,而是出任了農部尚書,接替了徐光啟,而商部尚書依然沒換,這也讓所有人都頗感意外。
原本朱國禎是和黃汝良走得很近的,沒想到顧秉謙居然保留了朱國禎,所有人都意識到顧秉謙真的不像想象的那麼草包孱弱,不動聲色間就收編了朱國禎了。
想想也是,朱國禎是湖州南潯人,距離顧秉謙的蘇州昆山很近,二人早就相識,既然黃汝良已經落敗,識時務者為俊傑,那麼朱國禎也沒有必要去吊死在一棵樹上。
隻不過顧秉謙這等悄無聲息地完成了這樣一輪收編,還是讓官應震和喬應甲都感到不寒而栗。
以前都覺得顧秉謙沒什麼本事魄力,但現在看來,人家從易儲易帝到內閣調整,每一步都掐算到恰到好處。
這一輪人事調整中,雖然李邦華沒能入閣,但是徐光啟是個做事且沒有多少心思的人,入閣之後自然是唯顧秉謙這個首輔馬首是瞻,已經達到了目的。
加上現在馮紫英也很配合顧秉謙,否則顧秉謙也不會用農部尚書這個職位來酬謝馮係人馬,可以說現在顧秉謙在內閣已經有了相當話語權了。
現在練國事升任農部尚書之後空缺出來的吏部右侍郎,由楊鶴出任,而楊鶴空出來的左副都禦史則由則由傅試升任。
“瑤草,來坐。”馮紫英看著一臉謙衝淡然的馬士英,忍不住暗自嘉許,不愧是曆史上的有名人物,本時空中這個家夥還成了永隆八年這一科的狀元,翰林院染了一水之後,聽從了自己的建議,直接去了河南,這很不簡單了。
要知道在翰林院擔任修撰時,馬士英就是從六品了,按照慣例即便是要留在朝中,隻要從翰林院出來,起碼也要升三級,直接就要當正五品的官員了,也就是說,馬士英要比他前一科的諸如範景文、賀逢聖、王應熊這些人還要升得快得多。
馮紫英給馬士英的建議是在地方上曆練幾年,可以很好的體會到下邊的難處苦處,也了解到民間的各類事務和矛盾,對於日後入朝之後處理各類政務都大有裨益。
照理說,像馬士英這種狀元出身的角色,幾乎都是心高氣傲之輩,未必會聽彆人這種明顯走偏鋒的建議,哪怕是馮紫英給出的,但馬士英卻聽了,還真的就下了地方,去了河南洛陽擔任同知,一乾就是四年,然後升任江西九江知府,在九江知府職位上一直乾到現在。
現在馮紫英覺得是該讓馬士英回朝的時候了,實打實在四品知府位置上又乾了五年,再不回朝,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你可知道此番召你回來的意圖?”馮紫英微笑著道,
馬士英心中有些激動,但卻不好暴露出來,“大人見招,無論什麼,瑤草都義無反顧。”
雖然是狀元出身,但是馬士英卻知道自己和眼前這個隻是二甲進士出身閣臣完全沒有可比性,雖然對方在科舉上未曾綻放多少光芒,但是人家在隨後入仕過程中卻堪稱絕才驚豔,每一次他的職位變動,都會給朝野內外到來無數震撼和驚喜。
“嗬嗬,沒那麼嚴重,難道還能讓你赴湯蹈火不成?”馮紫英笑著道:“好了,也不繞圈子了,都察院缺人,朝廷有意召你回來出任都察院右僉都禦史,你要做好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