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景陽十年,對大明朝的讀書人來講是個很重要的年份,三年一度的會試和殿試大戲即將上演,寒窗苦讀數載,一朝金榜題名,是多少人的畢生追求。
按照大明律,會試每逢醜,辰,未,戌年的二月初九舉行,但景陽六年(1610)庚戌年,太皇太後駕崩,無法舉行考試。
照例本該挪到癸醜年(1613),可是皇帝不想讓苦盼多年的舉子們再多熬三年,下旨於景陽七年開科,再過三年正好景陽十年。
雖然此舉遭到了部分朝臣的反對,但舉人們全都歡喜鼓舞。為了能準時參加這場事關終身的盛會,兩京十三省的莘莘學子們按照各自距離京城的遠近,辭彆父母妻兒,邀上同窗好友,背起書箱行李,或走或騎,駕車登船,沿著崎嶇的驛道,從不同方向浩浩蕩蕩的向京城進發。
通常而言,距離京城比較近的北方舉子會在年後動身,兩個月怎麼也能趕到。而身處西北、西南、江南的舉子們就比較苦逼了,得在頭一年秋闈成績下來後就出發。
千裡迢迢的跋涉兩三個月甚至三四個月才能趕到京城,寧可提前一兩個月,在京城裡找地方住下,也不敢遲誤,否則一等最少又是三年。
每到會試年,從頭一年入冬京城就會迎來一批又一批的趕考舉子,人數從一千多到五千多不等,明初的時候少一些,中後期基本穩定在五千左右。
這麼多舉子入京之後並不是馬上考試然後離開,全要在京城裡吃住,短的一個月,長的得三四個月,有那麼多旅店接待嗎?
答案是不太夠,即便夠也沒多少舉子會住,太貴。那舉子們總不能大冬天的玩露營吧,或者說朝廷給了官方住宿服務?
也不是,進京趕考的舉子們在食宿方麵主要有三個選擇。第一就是住旅店,家境殷實的舉子們往往會挑選一家硬件設施比較好、距離貢院比較近的旅店租房吃住。雖然得花費不菲的食宿費,卻能享受到五星級酒店的服務。
第二就是在寺廟道觀中借宿,京城裡的寺廟道觀有幾百家,有些不收錢有些隻收象征性的食宿費,雖然軟硬件方麵都達不到星級標準,位置上也沒優勢,但架不住便宜。白吃饅頭不嫌黑,家境不富裕的舉子們大多會選擇。
第三就是會館,在朝為官或者在京商人,官做大了買賣乾大了,一般都會購置房產建立會館,當做同鄉落腳之所。每到會試年,這些會館就會成為各省、各府、各縣舉子的臨時旅館。
選擇會館除了滿足吃住之外還有個好處,社交方便。在會館中不光能與同鄉舉子一起學習,還能結交些同鄉官員和富商,對中了進士之後步入仕途有很大助力。
而在朝官員和在京富商也樂意資助本鄉本土的舉子,除了做善事也是一種投資。舉子裡肯定有考中進士的,有道是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提前混個臉熟賣個人情,將來保不齊會用得上。
說到會試,那就再多說幾句會試的流程。二月初七,皇帝下旨製定兩名主考官,稱作總裁;還有十八名同考官,稱之為十八房。
兩名總裁和十八名同考官除了要監考之外還得批閱考卷。大概流程是先由十八房閱卷,挑選出一部分滿意的交給總裁複審。總裁有權力從落選的考卷裡再挑選一遍,找出沒被發現的合格者。
會試的地點為貢院,位於城東明時坊,與司天台南北相望。大概位置在建國門立交橋西北角,中國社會科學院附近。在後世依舊有貢院東街、貢院頭條、貢院二條等地名。
貢院的麵積很大,光圍牆就有三層。前院設置了公堂、衙署供考官辦公,後院則是考生答卷的場地,叫做考棚,總數9000多間。
考棚是啥樣呢?顧名思義,就是個簡陋的棚子。一麵有牆一麵敞開,長百米,內有牆隔開,每間四尺見方,不足2平米。
一排又一排的考棚連綿不絕,站在用於監視的望樓上看過去像極了後世的養雞場的雞舍,人在裡麵隻能坐靠,沒有多餘的活動空間。
會試分為三場,每場三天。舉子們想完成考試,得在考棚中連續待足三天兩夜,基本就是進了貢院到每場考試結束就不能再出來了。
設想一下,農曆2月初,差不多就是公曆的3月中,京城的暖氣剛停,白天如果有太陽最高氣溫大概在15度左右,穿羽絨服有點熱,不穿又有點涼。
到了夜裡氣溫會下降到5度左右,甚至零度,即便穿著羽絨服羽絨褲,在沒有門窗半露天、不能躺臥還沒有鋪蓋的考棚裡熬一宿是個啥滋味?監獄裡的禁閉室,條件也沒這麼惡劣。
先不說學問有多高,光是身體就得把體弱多病的淘汰出局,至少得達到隨隨便便風餐露宿一周還活蹦亂跳的水平,否則連考場都出不去。
實際上因為感冒發燒影響考試的舉子並不多,最大的病患是跑肚拉稀。三天兩夜時間不能離開考棚,吃喝拉撒都隻能在不足2平米內完成。
貢院隻飲水不食物,想不餓死就得自己帶飯。什麼飯菜能在平均溫度十度左右的環境裡保持三天不變質呢?這是個大學問,既不能天天啃煎餅吃炒米,又要儘可能吃飽吃好。
二月初九是第一場考試,舉子們要在三天時間裡用八股文寫三篇“四書”文章、四篇“五經”文章,所謂四書五經也。第三天中午交卷之後可以離開貢院,回到住處換衣服、筆墨、準備食物燭台。
二月十二是第二場考試,考的是“論”“詔誥表”和“判語”。“論”可以理解為議論文,題目從四書五經上取,解題時不用局限八股文,可以自由發揮。
“詔誥表”,即“詔”、“誥”、“表”的合稱,一般指“漢詔”、“唐誥”“宋表”,可以簡單理解為公文。要求考生模仿做官之後的言行,寫出相應的朝廷文書。
二月十五日是第三場考試,考的是“策問”,即給出一段文字材料,讓考生閱讀後闡述理解。通常來講策問屬於錦上添花的附加題,對最終成績的影響沒有第一場和第二場重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