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鹽禍
先說鹽,明朝的鹽業管理和其它政策如出一轍,兩個字,死板。一看就是抄作業抄來的,而且還不是借鑒,是完全的抄襲。再加上製定者幼稚的想而然之,不光沒有錦上添花,反倒成了累贅。
在明初,鹽的管理部門是戶部的十三個清吏司,基本繼承了元代的辦法,將煮鹽的百姓編為灶籍。隻有上交夠了官府規定的數量,才能獲得相應的糧食和錢。
灶戶等同於奴隸,既沒有人身自由也沒有選擇權力,世世代代和牲口一樣。這麼做隻有一個好處,便於管理,同時也說明管理者既笨又懶。
在鹽引法實施了一段時間之後,邊關糧草告急,於是又臨時打補丁弄出個開中法。這玩意還是抄的,來自於宋朝的折中法。
和一切拍腦門想出來的辦法一樣,開中法在短時間內解決了邊關運輸問題,然後隨著時間推移,其副作用也逐漸展露了出來,那就是養出來一批貪婪的官商。
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和資本,幾乎壟斷了各地的食鹽銷售渠道,通過層層提價和摻假等方式從中牟取暴利。
再用這些利潤向其它行業滲透,什麼賺錢乾什麼,不求天長日久,隻求曾經擁有,神擋殺神佛擋弑佛,進入哪一行就攪亂哪一行。
前幾年被打掉的晉商集團和甬商集團,以及部分朝廷官員勳貴就是其中之一。而更多的這類商人、官員集團,仍舊在利用鹽業大賺黑心錢,向下無休止的剝削灶戶,向上欺瞞朝廷偷逃稅款,無惡不作。
更奇葩的是洪武年間製定的開中法,是按照當時人口計算的鹽引發放數量,近二百年過去了,鹽引數量居然一點沒變,還是按照洪武年間人口數量為基礎。
人口增長了那麼多,鹽引一點沒變化,可沒有一個地方缺鹽,食鹽價格也不曾大幅增高。難道是大明百姓都提前進入少鹽少油的健康生活了嗎?又或者是有不通過官府管控的食鹽大量進入了市場?
答案顯然是後者,按照戶部的記錄,從萬曆元年到景陽十年,大明的食鹽產量都在4.8億斤左右,多的時候也超不過5億斤,少的時候不低於4.6億斤。
那萬曆年間有多少人口呢,這個數字全大明就沒一個人知道,包括皇帝。明朝空有一種叫黃冊的戶籍製度,卻很少被認真執行過,大多數時間隻依照祖訓辦理,包括稅收,恨不得一二百年也不變動。
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做過一次人口普查,登記在冊的人口數量大約在6000多萬,再加上600多萬軍籍,人口總數應該在7000萬出點頭。
按照規定,登記人口戶籍的黃冊應該十年一更新,但從此以後沒有任何一位皇帝認真執行過,即便更新了黃冊也全是糊弄,數據沒譜兒到離譜兒。
為啥這麼說呢,很簡單,把萬曆朝的黃冊拿出來和洪武年十四年的黃冊對比就會發現,很多府縣的人口數量愣是絲毫未改變,且人名都是一樣的。
如果這些黃冊可信,那就說明很多地方二百多年了不光人口沒變化,且大部分人的壽命都長達二百多歲,整村整縣的全是活王八。
為什麼明朝皇帝都不遵守祖訓,沒按照十年一次做普查人口呢?答案很簡單,從頭就沒把根兒種正。朱元璋普查人口,唯一的目的就是為了征稅,不算清楚人頭,沒法確定稅賦。
可是到了他的兒孫手裡,這件事就沒人樂意去做了。為啥呢,因為祖訓裡說了不讓加稅。既然不讓加稅,那知道人口增長多少又有啥意義呢。
divcass=”ntentadv”朝臣們更不願意查了,因為人口多了,稅賦就要多,可朝廷不讓加稅,誰收的稅多誰就是盤剝人民,光挨罵了得不到一點好處。
另外人口普查是個十分耗費人力和物力的工作,還會牽扯到田畝分配、衛所逃兵、勞役輕重和稅賦等一係列問題,一旦查清楚了就會讓官僚資本和既得利益集團受到很大損失。
所以從皇帝到朝臣都沒有花大力氣查清楚的需求,或者說根本查不清,阻力太大。秉承著你糊弄我、我糊弄你,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原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洪濤是萬曆三十二年1604)登基的,正好趕上黃冊更新。可上台之初千頭萬緒,連朝堂內部都擺不平,根本沒能力做全國性的普查。
到了景陽十年1614),朝堂內部基本擺平了,有能力進行人口普查了,命令一下,搞了小兩年,才發現效果依舊不儘如人意。很多地方官員還是抱著老觀念,根本不把人口普查當回事,胡亂報個數字上去敷衍了事。
這可能就是常說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光把中央官員搞定,隻能把控住國家的大發展方向,想完善細節,就離不開對整個官場配合。否則方向走對了,也不見得就可以有好結果。
景陽十年的人口普查數據是1.1億,準確肯定是談不上,以多地的普查結果推測,實際人口數量要遠高於這個數字。
那好,就拿1.1億人口為準,去分4.8億斤的食鹽產量,就會得出4.4斤的平均值。這隻是理想數字,不包含各種損耗,實際數值肯定要更低些。
4.4斤的每人每年平均值夠不夠用呢?繼續用數字說話。明代的斤是590多克,一頓乘除之後,就得出了大明百姓每人每天的食鹽消耗量,為7.1克。
看到這個數字,後世的很多人馬上就會驚呼,哎呀,原來古人就懂得少鹽養生啊,我們又遙遙領先啦!
那麼實際情況是不是如此呢?答案是否定的。大明百姓肚子裡沒那麼多油水,也沒有各種機械輔助,每天就算啥也不乾,光行走路程就要甩後世人幾條街,重體力勞動很普遍,所以食鹽的攝入量很高。
並且除了人要攝入食鹽之外,牲口也得定期補充食鹽,再加上古代提純工藝不夠,食鹽裡麵的雜質含量比較多,綜合算起來,把7.1克乘3恐怕都不太夠用。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官府控製的食鹽供應量連全國需求量的一半都達不到,那剩下差額是誰給補上的呢?答案也很簡單,私鹽販子。
鹽是朝廷禁榷商品,也是重要的稅收來源,為什麼私鹽產業的規模如此之大,難不成滿朝文武都是瞎子、聾子,連帶著皇帝也是笨蛋,不知道下旨取締?
官員們肯定不瞎不聾,皇帝也肯定不笨,但他們都管不了。因為私鹽產業的主要經營者就是官員,而皇帝無法與全體官員為敵。為了維持統治,隻能睜隻眼閉隻眼,任憑這些人從國家和民眾身上兩頭吸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