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儘頭!
掛了電話後的多米尼特·鄧肯心情是糾結的,尤其是當第二天寧孑再次拿諾貝爾獎的消息公開之後,全世界都震驚了。
瑞典皇家科學院這波操作的確讓許多人大跌眼鏡,笑的最愉快的大概要屬那些神奇的bc公司了。畢竟操作越騷,越能出乎大眾的意料,誰也沒想到寧孑能一次拿兩個獎,物理跟理綜同時拿到手。
關鍵是學界嘩然之後也挑不出任何毛病。對於體大來說最大的問題在於橫幅得再做一個。各種慶祝跟酸自然是少不了的。
畢竟拿個諾貝爾獎沒什麼,同年拿兩個獎,還拿得讓人無話可說,那就是獨一份兒了。
愛因斯坦當年也不過拿了一次而已。
但對於寧孑來說……大概也就那樣了。
獲獎的認可,並不是能讓每個人都感覺激動無比。主要是拿得多了就不稀罕了。
相比而言,對寧孑來說,還是拿菲爾茲數學獎那次更讓人激動。隻是那次的體驗比較快,連晚宴都沒能參加。
當然這次也差不多,反正寧孑跟晚宴是沒什麼緣分的。
用三月的說法便是,小寧同學隻要離開國境就能算隻身犯險,還是它這隻超級小貓都很難救的那種犯險。
尤其是這個時候,正屬於黎明前的黑暗。再等等,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寧孑自然是相信三月的判斷的。
好在他的生活其實挺充實的,而且被保護的也很好,去不去參加高規格的晚宴對他來說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即便周邊不少人會跳出來,對體大的研發基地指手畫腳,甚至說那裡是全人類的威脅,自然也有人駁斥回去。
但影響還是有些的。
網上有許多流傳很廣的小道消息,說是寧園研究中心跟體大研發基地都已經被人工智能所控製,眾所周知人工智能可能發展成極為危險的對手,電影裡人工智能經常會成為最大的反派,對整個文明下手。
所以可以得出結論,寧孑現在所作的一切研究可能都是極為危險的。將逐步蠶食人類的發展空間,甚至有朝一日,會像天網那樣滅絕整個人類。佐證的證據也很多,有為跟蘋果的產品都使用了寧園的人工智能產品,思科現在推廣的faster,更是明證。
拿出來的技術甚至都能替代程序員了,自研的技術到了什麼程度可以想象。
更彆提雖然說基地的研究內容都是保密的,但有為集團的動作卻不可能完全保密。從有為集團專門成立一個大型的研究部門開始做機器人配套開始,體大在研究機器人戰略就不算什麼秘密。
更彆提之後還曝出寧孑在就湍流算法跟一眾公司的談判中,要了一部分波士頓動力的最新研究資料。全世界能寫機器運動相關算法的工程師絕對不算多,最多四隻手差不多就能數出來,還被有為集團高薪挖了兩個。
以上種種情報很容易便能分析出來,體大的研發基地不止是在研究太空船,更在研究機器人技術,再搭配上外界根本不知道發展到什麼程度的人工智能技術,這也讓網上諸多的陰謀論顯得尤為真實的。
許多人也隱晦的開始鼓噪體大應該公開研究基地的具體研發內容。甚至要求有為集團公開跟體大研發基地的合作細節。
是的,雖然諾貝爾獎頒發給了寧孑,讓寧孑在學術界的聲望更上了一層樓,但對這種天才人物的憂心卻越來越大了。畢竟地球是全人類的地球,人工智能的安全性一直是見仁見智的事情。
如果機器真的能產生類似於人的情緒跟感情,那麼乾出任何事情都是不奇怪的。科幻中機器滅世的情節不一定不會發生。畢竟人類也是很擅長於打著為彆人好的旗號,消滅跟己方不對付的思想。以己度人,機器會不會這麼乾,沒有人能給出定論。
然而網上議論的聲音再大,想得逞卻很難。
因為眾人研究後才發現,體大的研發基地建設基本上都是由寧孑個人投資建設的。
個人投資意味著沒占用什麼國家的研發資金,自然也沒誰有那個底氣讓體大研發基地公布各種技術細節跟研發進度。哪怕這些言論獲得了一些學界大佬的認同也不行。
更彆提寧孑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任何擔憂在反應來反應去之後,便沒了消息。
至於有為集團就更不會理會這些要求。
這就是不上市的好處之一了。
沒有上市融資,意味著不需要對一些無聊的股東負責,自然沒有義務征詢跟公布公司的各項決策。任何網上的要求跟建議都可以當成放屁。所以不管是做手機也好,做芯片也好,還是做機器人也好,公司的決策層並不需要對無數的股東負責。
所以網絡上鬨騰得再厲害,也沒有影響到基地內部的平靜。
寧孑拿獎之後,太空學院依然安靜的上著課,各個實驗室的負責人依然每天在內網挑選各種科研任務,然後按部就班的完成,積累積分。畢竟這些積分不但能升級實驗室,置換各種實驗室設備,據說還能在未來優先排到太空實驗室,對於這些科研人來說,那可是極為寶貴的資源。
都不說親自上去做實驗室,在太空有一座自己的實驗室,說出去那都跟普通人不一樣。而且未來各種合作肯定能拿到手軟。最重要的是負質量反重力材料的發布,讓大家充滿了信心。
雖然寧孑說的要在太空學院大三那年就把這幫孩子都送到太空去學習,多少還持懷疑態度。但是對於十年左右時間,基地擁有大型太空建築卻是持有樂觀態度的。
而且大家的年紀都不算大,十年後主要的實驗室負責人大都集中在五十多歲的年紀。基本上還能用年富力強這個詞來形容,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大家都還能繼續乾上個十幾二十年的。
這個時候地位差距就出來了。
就比如以後評院士,如果在太空都沒自己的實驗室,好意思參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