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問題本身不好答之外,祝無邀還在揣測、錢長老為何會問出這兩個問題。
莫不是與此次秘境之行有關?
如今她用得祝無及身份,也許錢長老是在顧慮、在秘境中祝無及會橫生事端。
那麼……
“最好彆動。”
——
為何俠?
藏劍於匣,伺機而動。
何時動?
最好變動。
——
世間雖有法紀,卻多有賴於地方推行,修士行走於世間,偶爾見了不平之事,也會憑個人善惡觀進行論斷。
而祝無邀這個回答,則是對修士個人道德的不信任。
而原因則是《七殺碑》中寫得那樣,正義有時會被利用,即便本心良善,也架不住耳聾眼盲,因信息的不完備而做出錯誤判斷,從而與加害者為伍。
這些年來,祝無邀走過很多地方。
她已經習慣了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已經習慣了「判官」身份,這樣下去,說不定會走向專橫武斷。
據她所知,很多反派都是這麼養成的。
祝無邀雖然在努力適應修真界,但到底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總不能隨波逐流,總得有點兒自己的性情在。
恩仇無牽的現狀,讓她迫切想要抓住些什麼,來求一個支點、感受到自我的存在。
錢長老神情微動。
他從未想過,會在眼前之人這裡,得到這樣的回答。
雖未看過《奪金佛》,但那本《七殺碑》,卻被他翻來覆去看過了許多遍。
在他眼裡,這本七殺碑,算得上有道是的又一力作。
“你這個回答,是在說看不清全貌時,與其妄動、不如不動?”
錢長老的目光略帶些審視。
似乎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格外重視。
在這樣的注視下,祝無邀敏銳察覺到,自己的回答、似乎觸動了錢長老對要做之事的抉擇。
壓下心底莫名的異樣感。
祝無邀心中略一權衡,說道
“對七殺碑的解讀已經很多了,弟子僅是一人之見。”
說著,她將那書販贈與自己的紙條取出,呈上前,繼續說道
“我從《奪金佛》這出戲的寫手那裡,得來了這樣一句贈言,所以才會有剛剛那番感悟。
“這句戲詞令弟子茅塞頓開,有幾分撥雲見霧之感!”
巧妙地圓上了祝無及智商問題——
這都是從彆處得來的靈感!
錢長老這麼一問,正好撞上了,所以才能「頗有見地」。
紙條隨著靈力呈於錢長老手中,他將紙條展開,隻見宣紙上的字跡略帶顫抖,明顯是凡人緊張之下寫出來的。
「刀劍莫要妄出,隻怕遭到利用。」
「善惡不敢輕斷,唯恐錯傷人命。」
錢長老微不可見皺了下眉。
他本就擅長躲於幕後利用旁人,自然能讀懂這兩句話、到底講得什麼意思。
錢長老重新將紙條合上,卻並未還給祝無及,他點了點頭說道
“你外出遊曆歸來,回平瀾山見一見你的師傅吧,他對你頗為上心。”
祝無邀見他沒有歸還紙條的意思,心裡有些鬱悶,卻也隻能低頭稱是,轉身離去。
錢長老看著祝無及的背影,直到人影消失。
他取出了那擬定好的秘境之行名單,看了許久,最終抬筆、將祝無及的名字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