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輩子,下輩子!
上輩子
對於和胡人的戰鬥,安祿山得心應手,他本身就是胡人,知道胡人好逞凶鬥狠,不擅長打消耗戰,喜歡突襲戰。
經常是以千人隊頻繁奔襲騷擾,待敵方疲敝之後,萬人集結大兵團快速出擊。幾乎都是一樣的套路,所以安祿山一到前線,便立即將所有隊伍化整為零,以每兩千人為一隊為規製,形成局部兵力優勢,輪換應對吐蕃騷擾,其餘的士兵則整體集結,按兵不動。
很快吐蕃將領就發現,自己之前所用的突襲戰術,處處受製,一直不能奏效,便開始直接用五千人以上的規模,利用速度的優勢,強吞唐兵的兩千人隊。
發現這個變化後,安祿山直接一次三隊出擊,前進時形成犄角之勢,互相照應,多麵合圍,吐蕃再敗。
在多次損兵折將之後,吐蕃終於按捺不住,發動了總攻,卻正中安祿山的下懷。將所有的士兵一分為二,一半正麵對抗,另一半迂回包抄,一舉大破吐蕃,吐蕃損兵折將,大敗而歸。
消息傳到長安,玄宗大喜,直接將安祿山擢升為河西節度副使,統兵過萬。
李非知道安祿山前線必有捷報回傳,對玄宗提議暫緩提拔安祿山,卻直接被玄宗拒絕了。李非也知道,如果強行阻攔,勢必會引起玄宗的反感,便建議既然吐蕃已破,可將安祿山召回,製授禦史大夫,讓張守珪任兵部尚書一職。
李非這樣做一方麵想通過這樣削弱他的軍權,另一方麵,張守珪作為安祿山的義父,自己還能給張守珪說上話,而安祿山則對自己心存敵意,怕他陰逢陽違。
玄宗考量過後,同意了。
隨即下旨,宣安祿山回長安任職。
可意外總是在不經意間發生,安祿山剛剛離開前線,吐蕃就糾集數萬人,向之前被奪取的城池發動總攻,原本每奪取一個城池,便留守一千唐兵駐守,安祿山這一走,所有駐防皆被打亂,不過半個月,原本奪取的城池又全部被悉數奪回,守軍損失數千人之多。
無奈之下,玄宗再任劍南節度使太仆卿王昱取南路進攻,隴右節度使鄯州都督杜希望取東路,再加上河西節度使崔希逸也從東路進發,三路並進,圍剿吐蕃大軍。
而安祿山剛到長安,便又被派往河西助陣。
杜希望此人輕敵冒進,在奪下吐蕃河橋之後,單兵突進,陷入吐蕃包圍。麵對數倍於自己的吐蕃兵,一時間軍心渙散,士氣極為低落。
為了營救杜希望所帶兵團,安祿山帶五千鐵騎連夜奔襲,再加上杜希望麾下的玄宗義子左威衛郎將王忠嗣勇猛過人,硬是將吐蕃的包圍圈撕開了一個口子,隨後,三路大軍彙合,直接將吐蕃趕到了安戎城。
安戎城地勢極為險要,城防堅固,此前曾經六十年久攻不下,劍南節度使王昱主動請纓,想用圍困斷糧的戰術逼迫吐蕃就範,但吐蕃士兵拚死抵抗,堅持兩個月之後,吐蕃救兵趕到,反將唐兵包圍,王昱大敗而歸。
吐蕃和大唐開始形成了對峙之勢。
李林甫借勢上書玄宗,請求委以安祿山重任,擔任劍南節度使,隨後王昱因兵敗被貶,安祿山走馬上任,手下兵員已達數萬之多。
李非對這樣的局麵完全無從下手,論功行賞是曆來的規矩,再想壓製安祿山,已經不可能。
——————————————————————————————————
下輩子
自從和李非的時間差錯糾正以後,李飛就開始注意著曆史的變化。
此間和李非商量了數次,但安祿山起勢的勢頭太過迅猛,再加上有李林甫的暗中相助,李非根本沒有任何辦法。
倆人眼睜睜的看著安祿山一步步兵權不斷擴大。
而此時的契丹和北奚也已經開始蠢蠢欲動,作為幽州節度使的李適之卻一直沒有變動,依然穩坐釣魚台。
史料中,他竟然沒有做過大的兵員調動,這讓李飛很不解。
按常理來說,早已經告訴過李適之,契丹和北奚即將犯境,此時應該開始往邊疆調兵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