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輩子,下輩子!
上輩子
吐蕃和大唐兩軍對峙,十萬人每天的消耗的巨大的。崔希逸眼看不斷減少的軍糧,不斷八百裡加急上書朝廷,要求儘快向前方輸送糧草或者撥付軍費,但一直沒有回音,眼看糧倉見底,才收到李林甫的一封密函。
李林甫的意思是,現在和吐蕃呈對峙之勢,已經不需要在邊防陳列十萬大軍,可以適當撤退一部分邊防,料定吐蕃也不會輕易出擊。這樣便可以減少消耗。
崔希逸對這個回信哭笑不得,這簡直是開玩笑,戰爭從來不能靠賭運氣,萬一吐蕃反撲,自己這邊兵力不足導致兵敗,那自己的這個項上人頭也估計難保。
而已經是劍南節度使的安祿山早已經撤退,給出的理由是劍南邊防吃緊,需要回防。
杜希望也因兵力損失過多,需要休整,也撤了。
實在沒有辦法,崔希逸為了減輕後方的補給壓力,將所有布防的唐軍後撤五十裡,在黃河邊安營紮寨。
很快,崔希逸後撤的消息就傳到了長安,李林甫立即稟報玄宗,說崔希逸怯戰,吐蕃未出一兵一卒,竟然主動後撤,應撤換崔希逸另選他人。
但崔希逸剛立過軍功,玄宗本來有所猶豫,但李林甫接著進言說主將一旦怯戰,必然直接動搖軍心,如果吐蕃反撲,便極有可能兵敗如山倒,河西門戶從此洞開,對大唐的威脅極為嚴重。
玄宗最終同意了,準備下旨撤換崔希逸,遷任工部尚書。
李非知道這個消息後,也立即找到了玄宗,進言臨陣換將乃兵之大忌,況且崔希逸後撤的理由現在還未知,可以著崔希逸奏明後撤理由之後,再做定奪。
這一切都是李林甫暗中操作,為了防止生變,竟然偷偷在長安周圍驛館安插人員,將前線的戰報一律截停,玄宗在等了一個月後,始終沒有等到崔希逸的解釋,最終下旨,由劍南節度使安祿山兼任河西節度使。
隨即,李林甫直接讓戶部撥付軍費,並讓兵部調運糧草,安祿山得到支持,直接重新布防,將軍營重新駐紮在安戎城城外。
李林甫再次上書,說安祿山忠勇,唐軍士氣大震。
玄宗直接再次冊封安祿山為雲麾將軍,官至三品。
而崔希逸因為被撤換一事,心中煩悶,人還未到長安,中途便病死了。
李飛儘管知道這一切都是李林甫的一手安排,但又找不出他的毛病,心中憂慮漸增。安祿山此時已經手握十五萬兵馬,並且又掌握邊陲的財政大權,一旦生變,後果不堪設想。
於是,李非又找到玄宗,將心中憂慮一一講明,並舉薦王忠嗣。
王忠嗣是玄宗義子,勇武異常,且忠心耿耿,玄宗覺得李非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於是將王忠嗣提為隴右節度副使,並準備用他接替杜希望之位。
而楊國忠此因為極善於逢迎拍馬,很快就被玄宗再次提拔為太府卿,並兼任禦史,離宰相隻有一步之遙。
一時間,李非儘管掌管中書省,但整個人幾乎被架空。
本來想讓大哥李霅儘快提升,但苦於沒有機會,再加上李林甫和楊國忠暗中作梗,頻繁向玄宗進讒言,說李適之兵權在握,李非主理朝政,李霅若是再被提拔,則朝中便是他們李氏父子的天下,這樣,李霅的提升就被徹底的鎖死了。
——————————————————————————————
下輩子
對於曲海口中的設想,李飛不是沒有想過,但是那樣的話,就是個極大的冒險。
曆史沒有假設,發生了便發生了,再想去往回拉,徒勞無功。
李飛深有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