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魚一酒一江湖,一妖一凰一天下!
太宰傳承引發轟動並不意外。
畢竟五國盟主這種事隻會引發高層震動,但五國最君主是提前都知道的,外界雖然理解不了隻有五國還要選個盟主的詭異做法,但除了少數有直接間接關係的人,大眾不會過多在意。
而參驗太宰傳承之事卻勢必在各個層麵尤其是民間造成巨大反響。那可是薑太宰傳承啊,一旦得之,豈不是要誕生一位鎮國隱相?
大周立國之後,太宰主動除去太上宰輔之官職轉而成為鎮國隱相,但這一封號也並未傳承下來,隨著太宗封印地宮,九百年都沒有任何人承襲過,世人基本上都忘記了這件事。可任何一個周人都是忘不了太宰的,故此這件事不提便罷,一提卻誰都知道,不論民間還是各大勢力皆一片嘩然。
世人認為,地宮封印後太宰傳承基本在薑氏,皇庭這是在鬨哪樣,難道是把薑氏一族的傳承給掏來了?可為什麼要參驗?如何參驗?在龍脈地宮被劫之事無法公之於眾這個前提下,其原因瞬間引起廣泛熱議。
的確很難理解皇庭這是在做什麼。尤其人選方麵,雖然說參驗傳承好像五國都有參與,但江凡就有點太不合適了吧,秦國攝政王做皇庭國相?瘋了嗎?
那位江逍遙好像越來越出風頭,動不動就把人給弄得震驚莫名。
要知道,當初授封鎮西王的時候就把天下人懵逼的夠嗆,不久前才又蒙皇庭下旨,又賜了個世襲罔替。這件事還沒被大眾所理解,如今他還要參驗傳承,試圖承襲封號國相?皇庭咋想的?簡直謎之操作。
江凡對外界聲音聽在耳裡,卻隻能輕歎不語,世上的事兒就是這樣,時勢總會造就一些魔幻現象,奈何不在局中,誰能看得清根由。
而自己這個局中人,到底要去迎接屬於自己的命與運。
江凡並未直接入泰嶽,反倒再次長途跋涉回到秣陵。首先是為了接上老師張之陵,這次老宰輔也要上泰嶽,但並非作為特使,畢竟他名義上隻是入驪山教學,與秦國政壇沒關係。
老宰輔上山的公開目的是為祭拜老友,那位坐化於浮雲亭的大供奉。
泰嶽曆代供奉中最受人尊敬的就是這位,概因此老入山之前便奔走各國數十載,從事消彌戰亂、救助難民之舉,德高望重,世人共仰。
上山之後,更是殫精竭慮,一心濟世救民,但卻非食古不化,而是精於處世,深諳權謀,以此為天下做了不少真正的好事。
尤其此老與張之陵理念相近,經常互相配合,這也正是張之陵與之互相欣賞,視其亦師亦友之故。
如今,大供奉祭日將近,張之陵便借此上山,一方麵祭拜老友,另一方麵替江凡觀察泰嶽對於盟主、國相兩事的反應。
那麼這次真正上山的特使,確是真正的李修。當初滇池會名義上是李修出麵,他不來不合適。
張之陵其實在秣陵除去觀察晉王之外,也在等李修到來,會同江凡一同入岱州登泰嶽。
但秦國使團從秣陵出發,最重要的同行之人,卻是晉王。
秦國攝者王與晉王秣陵會和,同臨泰嶽,不知道會給世人帶來多少猜想,其中至少有兩點是肯定的。
其一,確認秦晉結盟,此事的公開,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震懾各國,以此尋求穩定。
其二,上演一出將相和。若晉王入皇庭為盟主,類似將,那麼江凡這國相名號自然為相。待到盟主、國相兩事公布天下,世人便會發現,有盟約在前,有攜手入朝在後,不論誰想要搞事情,必定要慎重考慮兩者深厚關係。
江凡也並不擔心此舉會影響滇池會的決議,因為那是木已成舟的事實。而且在岱城遇刺的時候,高起屯兵邊界,晉國響應,基本上已經明確了兩國關係。
楚、魏對此不可避免心生忌憚,隻是考慮到換做泰嶽選拔盟主的後果,他們也不得不捏著鼻子忍了。至於夏國,就更明白,盟主之位被奪,根本上就是四國加上皇庭刻意為之,在不想被群起針對的情況下也隻能暫時如此。
當然,他們也會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問題,秦晉結盟已成事實,一個擔任盟主一個擔任國相,顯然很大程度上會打配合,可這同樣會產生分化,畢竟兩者要各求利益。
還有皇庭,也決不會坐看他們勾搭把自己架空。
故此,他們一同入朝,在許多人看來,也不過故意表現出和睦以震懾外人罷了。忌憚肯定要忌憚,但也沒那麼過分。
江凡則是以單獨奉詔的名義與特使李修同行,而且要光明正大入皇庭,接受賞賜並參驗太宰傳承。
其實,江凡也很感興趣其他四國會派誰來,當時太子可給了每個諸侯國五個名額呢。
“咱們可隻有王爺一人呐,您責任重大嘍。”寒暄過後,李修笑著道。
江凡自然輕鬆的很“沒事,都小問題,對了,我那悶雷帶過來沒?”
江凡特地請李修攜帶悶雷過來,是因為他知道悶雷和打神鞭能產生共鳴,備不住有用。
“王爺交代,修自然不敢忘,已經送去王爺臥房。另外,您叮囑要帶來的盧鐵嘴也在外麵候著。”
江凡點點頭,有點抱歉道“此番滇池會,代你與張儀一敘,他有些話,我代為答複了,情勢所至,還望李相莫要見怪。”
“哪裡。”李修有點感慨“修已聽陛下轉述,王爺所言,正是修之所想,修昔年出鬼穀入世,亦曾效仿前人,欲以三寸不爛之舌遊說五國,最終曆經浮沉方才發現,縱有千般縱橫術,不及一念貫始終,方才潛下心專注於法製之道。奈何,世人對縱橫者印象固化,唯不曾想,這世間最懂修者,竟是王爺。”
江凡微笑道“相國悟的是治國平天下之道,本王眼見為實,略有所感,心中佩服,還望相爺言以載道,為我大秦推行法製,本王相信,惟有法方為治國之道,惟有法方可強國富民。”
李修有點奇異“王爺曾言依法治國,修深有體會,修也深信,法製公正也確可富國強民,但王爺為何說強國富民?”
張之陵含笑道“此事這小子與老夫談過,國富而民強,自古聖賢皆如是說,唯獨這小子,認為國強方有民富,而民富則未必國強,還說,這就是為什麼當前時期要推行中央集權的緣故,一肚子理由,你也不用和他爭辯,此事倒不如細細想想,或各有見地。”
江凡明白,老師這是不想讓自己的理念太超綱影響李修,當下也笑道“正是,不如李相有空細思一二,待閒暇之餘你我品茶細聊。”
李修點點頭,便不再談此事。
“王爺,此番上山,修的主要作用為代表秦聲援太子主張,真正重頭戲還在王爺身上,這國相之事秦國上下隻有寥寥數人知曉,不過陛下已經統一認知,定會支持王爺,大可放心行事,且經曆多次變故,秦人早就把王爺視為自家人,對您一百二十個信任,不會胡亂猜測搬弄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