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瘋皇!
奢安之亂在史書中並沒有占什麼篇幅,如果從正史來看,這奢安之亂好像就是一場無關痛癢的小叛亂。
其實,壓根不是這麼回事!
曆史上,這場叛亂足足持續了十多年,造成的傷亡最少上百萬,波及地域之廣,更是覆蓋了半個大明,大明王朝損失之慘重根本就無法估算。
不說彆的,這場叛亂中,大明王朝光是巡撫就死了兩個,還有一個五省總督,還有一個五省總理,還有總兵、副總兵等猛將數十員,其中就包括秦良玉的弟弟秦民屏。
這還不算什麼,最為慘烈的是,貴陽城被叛軍圍困十月有餘,原本貴陽城中的居民和逃難的平民加起來足有四十餘萬,解圍之後,止剩不到四萬!
可以說,奢安之亂對大明王朝的影響程度比播州楊應龍之亂強十倍都不止,正是因為奢安之亂消耗了大明近半的國力,建奴才笑到了最後。
這麼大的事,史書中為什麼沒有詳細的記載呢?
究其原因,也跟袁可立和劉愛塔之事差不多,有人不想將這段曆史記錄下來,丟自己的醜,讓後世唾罵!
原本,奢安之亂是不會發展到這麼大規模的,因為當時大明正好出了幾個猛人。
巡撫朱燮元,巡撫王三善,總督蔡複一,西南第一猛將魯欽,石柱宣慰司秦良玉、秦民屏、馬祥麟等等,皆擅戰之輩,奢崇明和安邦彥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
這些猛人一出,永寧土司和水西土司皆被打得節節敗退。
可惜,閹黨一掌權,朱燮元害怕受到牽連,直接隱退,沒有隱退的王三善、蔡複一、魯欽,包括秦良玉之弟秦民屏等,皆因閹黨各種神奇的操作而被奪職甚至罷官削籍,最終一一飲恨沙場,全部為國捐軀。
而閹黨換上來的總督張鳴鶴及巡撫閔夢得等純粹就是來混資曆的,他們唯一做的就是躲在後方謊報功績,其實,他們壓根就沒上前線,也沒膽子率軍去平叛。
奢崇明和安邦彥都沒人管了,奢安之亂自然是愈演愈烈,愈演愈烈,到了天啟末年,整個西南那是亂得一塌糊塗。
所以,史書上奢安之亂的中間過程基本沒有,本來就快平叛了,卻被閹黨搞得愈演愈烈,而且他們根本就不敢去平叛,這種事他們當然沒臉記載!
最後,直到崇禎登基才重新啟用朱燮元,擢其為五省總督,負責平叛,大明朝又耗費了將近十年時間,消耗了近半的國力,最終才將安奢之亂徹底平定。
也就是說,史書上關於安奢之亂記載是被閹割了的!
天啟初,朱燮元、秦良玉等率軍平叛,叛軍節節敗退。
然後,閹黨掌權,奢安之亂愈演愈烈,愈演愈烈,波及到了西南五省,原本有功的總督巡撫猛將什麼的幾乎全部戰死,軍民死傷慘重,呃,這段正史中沒有記載,被閹黨閹割了!
接下來又是朱燮元、秦良玉等率軍平叛,叛軍節節敗退,就這樣,奢安之亂平定了!
閹黨閹割了中間這段之後,奢安之亂在史書上就變成這樣了。
奢崇明和安邦彥叛亂,朱燮元、秦良玉等率軍平叛,叛軍節節敗退,呃,叛軍節節敗退,奢安之亂平定了!
這麼看起來,的確是個無關痛癢的小叛亂,叛軍好像除了節節敗退就是節節敗退,根本就沒乾什麼啊!
這也直接導致泰昌腦海裡對於奢安之亂根本就沒什麼印象!
問題,崔景榮的奏報中明明寫道,奢崇明派了兩萬人馬占領重慶府城,又親率大軍進攻合江和瀘州。
這就證明,叛軍最少有五萬以上啊!
五萬以上的叛軍,這能是小事嗎?
要知道,建奴起兵造反的時候人馬也隻有五萬餘啊!
這到底怎麼回事?
他想了想,還是把奏折遞給秦良玉,隨即問道“奢崇明,你認識嗎?”
秦良玉接過奏折一看,臉色同樣一變。
她想了想,這才鄭重道“永寧宣撫使奢崇明乃是四川最大的土司,其實力直追當年的播州宣慰使楊應龍!”
泰昌聞言,不由咋舌道“實力直追播州楊應龍?那豈不是說他手下人馬不下十萬!”
秦良玉滿臉凝重的點頭道“是的,皇上,他要是儘起族中青壯,兵力肯定不下十萬。”
真不下十萬人馬!
這會兒四川都司的屯衛已然抽調了一半,這一半還是精銳,剩下的一半估計就沒什麼戰鬥力,而四川行都司大部分都是土司啊!
其他土司能聽朝廷的跟四川最大的土司拚命嗎?
對了,秦良玉也是土司!
想到這裡,泰昌不由問道“你如果儘起族中青壯,能跟奢崇明抗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