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生活便更加稀疏平常了。
老房修繕了下,又起了套新房。
他家生意就一落千丈。
先前,大家對做生意,多少還有點忌憚,再加上原身夫妻倆總對人說,賣這些東西不賺錢,所以一直沒人跟他們搶生意,可現在他們又是起新房,又是給倆兒子一閨女辦婚禮,辦的還都挺不錯,傻子也知道他們肯定賺到了錢啊!
這也不能怪他們,那時候大家都是這麼乾的,那個餅放糖得多少糖啊,成本太高了,糖精既便宜,還每次隻要放一點就很甜。明礬油條則是隻有放了那添加劑,油條才更蓬鬆,好看又好吃。
不放的話雖然也能炸得起來。
原身家隻能減少製作的量,就算如此,生意還是越來越差,到最後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隻要出攤就虧損。
再加上原身兒女已經成婚,他們倆覺得自己完成了任務,所以最後索性直接賣了攤子,回歸家庭,種田兼打工。
倆兒子分彆娶了來自李家莊和周村的媳婦,閨女則是嫁給了上合村石家。
兩兒媳生產時,她們的丈夫都沒及時趕回來,是原身夫妻倆照顧的月子。
畢竟油啊碳啊之類都是成本。
至少比原身夫妻隻能說不難吃的普通手藝好多了,而且人家花樣也多。原身家就賣油條和米餅,可人家為了搶生意,特地多開發了些品種,或者也有可能人本來就見多識廣,知道更多烹飪方法,推出了甜燒餅,鹹燒餅,燒餅裡麵夾肉圓再油炸,麻團芝麻餅等等新品。
除此之外,賣甜粥、鹹粥的,賣饅頭包子,賣蘿卜餅的,也都陸續出攤。
變成百花齊放。
原身過去經曆很簡單,就是單純的普通家庭出身,父親是個赤腳醫生,母親則是普通農民。她是老大,下麵還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到了年紀就是媒婆幫忙相看,然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人。婚後也說不上什麼愛不愛,不過兩人搭夥過日子,那時大多都是這樣。
但人家老顧客又不傻,更不是做慈善的,偶爾有老客戶過來回購一次,原身和她丈夫還沒事總追問人家,怎麼最近沒常來,想要以此來努力招攬生意。
先前就那麼一兩家賣東西,大家沒得挑,隻能將就,可隨著賣家變多,賣同質化、同類型東西的人變多,大家自然就有的比較了。哪家口味好,哪家價格更便宜,哪家的量大,都有人對比。
貪便宜的就去要麼同樣的量,價格更便宜,或者同樣的價格,量更大的店家買,圖口味好的,自然就去口味更好的人家買,要是都不沾,那便抱歉了。
要不總說人得有點田呢!
當然了,新出攤的這些人家手藝並不都好,也有難吃的,所以接下來主要就是個彼此競爭,比拚手藝的新階段。
原身生了兩兒一女,政策開放的時候,孩子們正好都到了成婚年齡,家裡沒啥存款,所以原身夫妻倆一咬牙,還算緊跟時代的做起了小生意,賣早餐。
等三孩子都成婚後不到一年。
哪有什麼愛不愛,情不情的。
再不濟還有回家種田這個退路。
十年後分了家,關係倒好了許多。
有的甚至年回來一趟,或者直接在外麵又找了個對象,都不算離譜。
當然,也有夫妻倆一起出去乾活。
各家情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