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起終南!
當年洪荒世界東海龍王三太子敖丙,頑劣不堪,縱水淹死地皇神農之女——女娃公主。人族公主隕落,人族哪能不在意。隻不過當時人族剛剛崛起實力不足,而龍族底蘊深厚,貿然相爭,人族必然會吃大虧,也會影響人族崛起的步伐。
所以,當初地皇神農,忍著悲痛,未曾起兵征伐龍族。不過這筆血債,人族可沒有忘記。
到了大禹王治水時。人族經過三皇五帝的治理,已然占據天地主角之位,而且人族的實力也實現了跨越式增長。人族實力雖不說碾壓龍族,但是人族和龍族大戰,輸的一定是龍族。
禹王治水時,禹王借著治水之功,疏通江河之利,把這定海神針鐵拋入東海,鎮壓、堵住東海海眼。
東海海眼是東海的根本之地。被禹王用定海神針鎮壓,龍族哪能不在意?可是人族已經崛起,風水輪流轉,除非龍族冒著滅族的危險與人族交惡,否則,就隻能忍氣吞聲了。
這也是封神大劫時,洪荒世界的東海龍王,把自家三太子,送到哪吒手中的原因。東海三太子敖丙,在哪吒手中可是死的極慘,不僅被抽了龍筋,扒了龍鱗,還被做成羹湯。不過,即便如此龍族也不敢吱聲。
封神大劫後,洪荒破碎,演變成諸天萬界。
龍族見三太子敖丙身亡,便試探著把定海神針從洪荒世界東海海眼轉到了地仙界的海眼中。淹死女娃公主的罪魁禍首敖丙已死,人族也不願與龍族貿然開戰,隻是當作不知。不過,兩族之間的關係倒也緩和了不少,封神大劫後,人族出海的族人也逐漸多了起來。
人族既然不追究,也就代表人族認可敖丙和女娃的因果了結了。
可是這如意金箍棒乃是禹王,親手放在東海海眼中的。禹王在人族中地位崇高,僅次於人族三皇,是能和五帝媲美的人物,龍族已經把定海神針鐵從洪荒世界轉到地仙界,若是據為私有,必然會和人族再起風波。唯一的方法便是借他人之手取走定海神針。
可是,龍族和人族的恩怨,諸天勢力哪個不知?沒有任何一方勢力會因為如意金箍棒,去得罪人族,惹得人族不喜。
雖然,取走如意金箍棒不一定會被人族討伐,但人族身為天地主角,即便是被人族厭惡,也會給自家勢力帶來極大的風險。所以,自封神大劫後,這根定海神針鐵便一直矗立在東海深處,直到孫悟空的到來。
孫悟空和哪吒一樣,都跟人族有莫大的牽連。
哪吒是女媧娘娘宮中的靈珠子轉世人族,而孫悟空乃是女媧娘娘煉石補天所遺的補天石。人族又為女媧娘娘所造,即便孫悟空取走如意金箍棒,人族也不過是一笑了之罷了。
不得不說,龍族謀劃得當。龍族自龍鳳大劫後,依舊長盛不衰,執掌洪荒水係,其手段可不一般,同樣是龍鳳大劫主角的鳳族和麒麟族。論實力、底蘊、影響力,在諸天萬界中完全無法和龍族媲美。
孫悟空驅取如意金箍棒後,欣喜萬分,哪知自家遭了他人算計。不過這也是各取所需。
得了兵器,猴王心滿意足。在猴群之中尋了四個老猴封為四健將;兩個赤尻馬猴喚做馬、流二元帥;兩個通背猿猴喚做崩、芭二將軍。此後,花果山安營下寨,賞罰諸事,都交於四健將維持。
孫悟空則是逍遙自在,日逐騰雲駕霧,遨遊四海,行樂千山。他心思單純,又警醒機靈。在地仙界施武藝,遍訪英豪;弄神通,廣交賢友。會了七個意氣相投的兄弟。乃牛魔王、蛟魔王、鵬魔王、獅駝王、獼猴王、犭禺狨王,再加上孫悟空這個美猴王,並稱妖族七大聖。地仙界妖族中,聲名鵲起,稱的上是後起之秀。七兄弟每日講文論武,走斝傳觴,弦歌吹舞,朝去暮回,無般兒不樂。把那個萬裡之遙,隻當庭闈之路,所謂點頭徑過三千裡,扭腰八百有餘程。毫不逍遙,好不自在。
一日。孫悟空與六位兄弟歡飲筵宴,吃得酩酊大醉。
送走六人後,悟空選了一處陰涼地,霎時間入睡。這一睡,卻是睡出禍事來了。
孫悟空睡眼蒙鬆,就被倆人拿了一張批文,不容分說,套上繩,索了去,踉踉蹌蹌,直帶到一座城邊。這倆人正是幽冥界的勾魂使者——牛頭、馬麵。
花果山上空,剛剛酩酊大醉,人事不醒的六位妖王,卻是站立虛空,靜靜的看著遠去的牛頭馬麵,默然不語。直到牛頭馬麵的身形消失。
身為老大的牛魔王才道“我等雖是為了大劫,算計老七。不過和老七倒也是誌趣相投,也不知老七這一去,何時能回?”
蛟魔王眯著兩隻綠油油的眼睛,陰測測的說道“老大,你倒是會悲天憫人,老七拿我等當兄弟,我等卻是算計於他,此事是我老蛟不對,日後若有機會,我定然補償老七。”
獅駝王晃著腦袋嗡聲嗡氣的道“你們當那幽冥界是何地,那是輪回之所,亡者之鄉。近些年除了那金蟬子之外,還有何人敢直麵輪回。你以為那巫族是好相與的,任由老七出入幽冥,你等若是有心,直接打到幽冥界,救回老七便是,何必再次聒噪。那幽冥界反正我是不敢去的。”
牛魔王爽朗一笑道“老七乃是天命之人,大劫主角。即便入得幽冥界,也當無事,自有歸來之期。”
鵬魔王尖聲叫道“老大,你背後有聖人護持,我等也非山野小妖。那封神大劫時的天命之人,可非薑子牙一人啊!嘖嘖!那申公豹的下場,就不用我多說了吧!申公豹現在還在北海海眼做他的分水將軍呢?
此次大劫,天命之人可是有五人?嗬嗬!老七到底如何?其是我等能妄言的。
洪荒世界,弱肉強食,勝者為王。算計了就是算計了,我等接近老七,本就是心思不純,想要算計與他,又哪裡來如此多的傷春悲秋,悲天憫人。”